在人類尋求應對氣候危機與能源安全挑戰的當下,核能作為一種低碳、可調度的基荷能源,其戰略價值日益凸顯。近日,在“好望角科學沙龍”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分享了中國在核聚變能領域的最新進展,為這一未來能源的發展藍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建剛院士在活動中透露,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的方案設計已正式啟動,目標直指建設全球首個聚變示范電站。他預計,到2027年,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將建成,這意味著在五年之內,中國有望點亮第一盞由核聚變能驅動的燈。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不僅展示了中國在核聚變能領域的雄心壯志,也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新的動力。
核聚變能被視為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其優勢在于綠色、安全且可無限利用。李建剛院士在沙龍上強調,核聚變能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清潔的能源,還能夠解決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他預測,到下世紀末,人類社會將完成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而核聚變能將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除了核聚變能之外,核裂變能也是當前核能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在沙龍上,核能規劃發展、科研設計等領域的專家田佳樹分享了核能發展現狀和前景分析。他指出,安全、高效、規模化發展的核電技術,對于解決我國能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雙碳”目標下,核電被視為替代煤電的最佳選擇。
田佳樹還介紹了小堆(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的發展前景。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體積小功率大、單機投資低等優勢,在數據中心供能、園區綜合能源供應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商業前景。他預計,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完成小型堆核電站的商業示范。這一預測為核能領域的投資者和從業者提供了新的機遇。
在沙龍現場,與會嘉賓還就核能創新生態的構建、裂變與聚變的協同創新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翌曦科技創始人金之儉、星能玄光創始人孫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曉晶等專家就相關話題發表了見解。他們一致認為,核能領域的創新需要跨界合作和協同努力,以推動未來技術、未來產業的融合發展。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也表示,小堆與可控核聚變的協同發展將成為人類能源革命的“雙引擎”。他指出,這種雙軌發展策略既立足當下,通過小堆實現核能安全發展的“確定性”,又投資未來,依托可控核聚變打開“無限能源”的想象。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嘉賓的廣泛認同。
隨著核能的快速發展,人類未來能源體系正展現出更多的想象空間。核能科技、能源結構的演進和迭代與AI等前沿科技、新興產業的發展高度關聯、互相影響。未來,核能將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