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晶圓代工領域的佼佼者,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位置舉足輕重。依據最新數據,這家企業已在2024年第四季度躍居全球第三,同時穩居中國大陸第一,其市場份額僅次于行業巨頭臺積電與三星,成功超越了格芯、聯電等競爭對手。
中芯國際的技術布局與產能結構頗具特色,形成了一個穩固的“金字塔”模型。其中,成熟制程(45nm及以上)占據了總產能的75%以上,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物聯網等多個關乎民生的領域。盡管先進制程(28nm及以下)的產能占比較小,但它代表了中芯國際技術突破的方向。目前,中芯國際已掌握14nm FinFET工藝及等效7nm的N+1技術,但受制于外部制裁,其先進制程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公司更多地聚焦于成熟制程的擴大。
中芯國際的工廠布局同樣體現了其“以成熟制程保基本盤,以先進制程謀突破”的戰略意圖。截至目前,中芯國際已建成7座晶圓廠,覆蓋了8英寸和12英寸的產線,2024年的晶圓銷售數量達到了802.1萬片(折合8英寸標準邏輯),月均產量約為67萬片。還有3座12英寸的晶圓廠正在建設中,規劃的總產能超過100萬片/月(等效8英寸)。
這7座已投產的工廠構成了中芯國際的技術矩陣,它們分布在不同地區,各自承擔著不同的技術節點生產任務。中芯上海擁有8英寸和12英寸的雙產線,能夠生產從0.35微米至90nm的多種工藝產品,而12英寸廠也曾嘗試生產14nm FinFET和N+1等技術,盡管產能有限。中芯南方(上海)則主要定位于14nm FinFET工藝的研發,雖然產能不高,但在成熟工藝生產方面有著顯著貢獻。中芯北京、中芯北方、中芯天津和中芯深圳則分別聚焦于不同成熟度的工藝節點,服務于消費電子、工業控制等多個領域。
中芯國際的這種多地協同布局,使其具備了同時服務多元市場的能力。而這種布局的背后,是對客戶需求的深入理解和精準把握。隨著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中芯國際正通過不斷優化產能結構和技術布局,來滿足這些新興市場的需求。
同時,中芯國際還在積極建設新的12英寸晶圓廠,以增強在戰略領域的產能。上海臨港(中芯東方)將聚焦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投產后將顯著提升車規芯片的供應能力。天津(中芯西青)則主攻車規級芯片和工業控制芯片,進一步鞏固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地位。北京(中芯京城)雖然因設備交付延遲至2024年試產,但其目標28nm工藝將有效緩解北方地區先進成熟制程的供應壓力。
這些在建項目的陸續投產,將極大提升中芯國際的12英寸產能,特別是在28nm這個“黃金制程”節點上形成規模效應。28nm及以上工藝廣泛應用于顯示驅動、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市場需求持續旺盛。隨著中芯國際產能的逐步放大,其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地位也將進一步鞏固。
盡管在技術上與臺積電、三星等巨頭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中芯國際正通過不斷努力和與國產供應鏈的緊密合作,逐步縮小這一差距。中芯國際的每一步發展,都承載著中國制造產業的期望與未來。這家企業沒有退路,只有不斷前行,才能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