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在相對低調的氛圍中拉開帷幕。缺少了往日的喧囂,卻多了一份沉穩與務實。
車展的明星面孔有所減少,小米創始人雷軍及其新車型YU7的缺席尤為引人注目。同時,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雖然仍是焦點,但他的行為舉止相比以往收斂了許多,沒有了昔日的激進之舉。車企間的競爭似乎不再那么針鋒相對,高管的互動也減少了,但車展的規模與關注度依舊不減。
本屆車展匯聚了來自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千家知名企業,展出面積超過36萬平方米,規模再創新高。車展不僅展示了各國車企的最新成果,也成為了行業交流的重要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車展期間各類發布會密集舉行,僅在4月23日至24日的媒體日里,就舉辦了多達193場新聞發布會,創下了歷年之最。車企們不再單純追求流量,而是將重心回歸到了汽車本身。這一轉變背后,汽車行業正經歷著微妙的變化。
近期,小米SU7的智駕事故引發了廣泛討論,促使業界對智能駕駛技術進行了深刻反思。車展前夕,工信部的一紙公告更是讓車企們變得謹慎起來,紛紛宣稱自家產品僅具備L2級輔助駕駛功能。這并不意味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消失,而是車企們在宣傳上變得更加務實,更加注重安全。
在本屆車展上,性價比成為了關鍵詞之一。汽車科技及供應鏈展區的展出面積達到了約10萬平方米,參展規模和數量大幅增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成本的有效控制,曾經高昂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如今已逐漸普及到中低端車型中。
例如,五菱汽車推出的新款車型星光2025款,預售價僅為10.98萬至12.98萬元,卻搭載了輔助駕駛系統,提供了全速域自適應巡航、自動變道等功能。比亞迪的海豹06EV定價在12至15萬元區間,同樣配備了先進的駕駛輔助技術和云輦C系統。這些車型的出現,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需求,也推動了技術的普惠。
與此同時,AI技術的融合應用也成為了車展的一大亮點。隨著大數據、AI與智能車的深度融合,科技企業與車企的合作日益緊密。車展上,不僅傳統車企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科技企業也紛紛亮相,展示了最新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華為乾崑在車展上發布了全新的智駕ADS4、鴻蒙座艙HarmonySpace 5等解決方案,其中ADS Ultra旗艦版搭載的高速L3商用解決方案備受矚目。小馬智行、元戎啟行、禾賽等智能駕駛領域的知名企業也首次參展,展示了最新的激光雷達感知方案和自動駕駛軟硬件系統。
這些科技企業的加入,不僅打破了汽車產業的傳統邊界,也重構了競爭邏輯。如今,生態能力已成為決定車企未來勝負的關鍵。車企與科技企業的跨界合作,將推動汽車行業的持續創新和升級。
蔚來、小鵬等新能源車企也在車展上展示了最新的性價比車型。蔚來推出了螢火蟲和樂道兩大品牌,分別針對中低端市場。小鵬則推出了G7車型,以20至25萬元的定價切入中型純電SUV市場,主打性價比。
本屆上海車展不僅展示了汽車行業的最新成果和技術趨勢,也成為了觀察行業變革的重要窗口。在智能駕駛技術的規范化、性價比的升維以及AI技術的融合應用等推動下,汽車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