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富力空港假日酒店的法拍事件再度將高星酒店的生存困境置于聚光燈下。這家隸屬于廣州富力地產的酒店,盡管以7折的價格進行甩賣,卻依然未能吸引買家,最終流拍。這一現象并非個例,高星酒店市場的拍賣困境正愈發凸顯。
回顧過去,南充天來大酒店歷經十次流拍,降價近7億元后,才以2億多元的“骨折價”成交,降價幅度高達75%。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起拍價不斷下調,但圍觀拍賣的人數卻不斷增加,這無疑反映了市場對高星酒店資產的復雜態度。
根據盈蝶管理咨詢發布的數據,2024年掛牌參加法拍的酒店總數高達2704家,但成交數僅為215家,成交率不足8%。進入2025年,情況并未好轉。1月份,超過56家酒店被拍賣,其中本土高端酒店占比高達60%,但流拍率卻達到了驚人的91%。2月份,雖有約50家大宗酒店資產掛牌拍賣,但最終成交的僅有5家。
指點網酒店轉讓平臺的數據也顯示,2025年2月的酒店轉讓數量較2024年同期翻了兩倍,但成交量卻持續低迷。高星酒店反復流拍,已經成為當下市場的常態,這不僅反映了市場買家的謹慎態度,也揭示了高星酒店面臨的嚴峻生存危機。
從具體案例來看,山西大同王府至尊酒店、太原晉豪國際大酒店、佛山金太陽酒店等多家高星酒店均經歷了多次流拍。這些曾經象征奢華和地位的高星酒店,如今卻無人問津,苦苦等待有緣人的出現。而在上海,紅樓戴斯賓館的流拍更是引人關注,其起拍價從2023年的2.756億元暴跌至9716萬元,但仍未能成交。
業內分析認為,高星酒店拍賣頻頻遇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高星酒店動輒以億計算的資金門檻讓不少潛在買家望而卻步。另一方面,部分高星酒店附帶的債務糾紛等復雜問題也讓買家變得挑剔。國內酒店市場的買家仍然謹慎,尤其是老舊酒店和物業結構復雜的項目,往往難以找到合適的接手方。
然而,在這波高星酒店出清潮中,也不乏成功案例。成都希頓國際酒店在經歷了多輪拍賣后,最終以5.02億元的底價成交,雖然較最初的起拍價折價近50%,但總算成功出讓。同樣,萬江君爵酒店在二拍時吸引了5人報名且均出手報價,最終以約5652萬元的成交價成功出讓。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點在于性價比高,且附帶了額外的價值。
高星酒店的出清并非完全是壞事,它意味著國內酒店市場開始轉向以市場導向,中國酒店行業進入發展新階段。過去,高星酒店往往是房企的拿地工具和提升地塊住宅售價的配套,但隨著房地產市場快速降溫,這種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如今,高星酒店作為重資產,成為了房企資產處置的首選。
對于陷入財務困境的房地產企業來說,出售酒店可以快速回籠資金,緩解債務壓力。而對于整個酒店行業來說,高星酒店的出清有助于優化市場結構,推動行業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同時,這也為高星酒店的資產管理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然而,高星酒店的出清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一些老舊的高星酒店不僅被投資人挑剔,也在被消費者嫌棄。當新一代消費者開始注重產品的實用性能和個性化體驗時,這些老舊的高星酒店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對于這些老牌高星酒店而言,改造或許是存續的另一條路。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高星酒店開始嘗試改造升級。例如,蘇州南園賓館通過數字化工具分析客人需求,進行精準改造,并打磨文化產品,成功實現了從高端商務酒店到生活方式酒店的轉型。這些成功案例為高星酒店的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在存量酒店進入競爭白熱化的時代,高星酒店亟需打贏一場“翻身仗”。這不僅需要高星酒店重新確立商業邏輯,主動創新謀變,還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只有這樣,高星酒店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重新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