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簡稱中汽中心)正式發布了其精心編纂的《中國汽車測評報告(2025)》。這份報告集合了行業專家與高校學者的智慧,全面審視了國內外第三方汽車測評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它不僅深入剖析了主被動安全、智能網聯、綠色健康、商用車以及消費者調研等多個關鍵領域,還為業界及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第三方新車測評成果。
隨著春天的腳步悄然而至,自駕游成為了人們親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熱門選擇。然而,春季也是空氣中微粒物質如粉塵等肆虐的季節,這些有害物質常常通過車窗縫隙、通風系統等途徑潛入車內,與汽車內飾釋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一道,構成了對乘員健康的潛在威脅。面對日益增長的健康意識,具備顆粒物凈化功能的汽車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部分車主對車載凈化器的效果持懷疑態度,認為其更多是心理安慰。那么,車內顆粒物凈化技術究竟能否真正改善車內空氣質量?讓我們一同探尋專業技術機構的測評答案。
空氣中微塵雖小,但其危害不容小覷。直徑小于500微米的微塵,尤其是粒徑在2.5微米以下的細顆粒物,能夠輕易穿透肺泡,隨著血液循環抵達人體各個部位,進而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隨著道路尾氣排放的增加,車內空氣污染問題愈發嚴峻,PM2.5、PM10等顆粒物在車內空氣中的檢出率不斷上升。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汽車行業積極研發和應用主動凈化技術,以保障車內空氣健康。目前,車內空氣凈化技術主要通過空調帶動空氣流動,使空氣經過濾芯實現凈化。多效濾清器已成為現代汽車的標配,它由顆粒物過濾層、活性炭過濾層和支撐過濾層組成,分別負責過濾顆粒物、VOCs和確保氣流順暢。這一技術組合有效提升了車內空氣質量。
然而,盡管市場上眾多車企紛紛宣傳車內主動凈化功能,但行業內缺乏統一的測評標準來指導消費者選擇。為此,中汽中心在2024版C-GCAP規程研究過程中,新增了“顆粒物凈化”測評項目,以科學的方法評估車輛在運行狀態下的顆粒物凈化能力。
在《中國汽車測評報告(2025)》中,中汽中心詳細介紹了“顆粒物凈化”測評方法及結果。測評過程模擬了車內顆粒物嚴重污染的場景,通過考察車輛將顆粒物濃度從500μg/m3降至35μg/m3所需的凈化時間,來評估其空氣凈化功能。測評結果顯示,行業在顆粒物凈化技術方面已取得顯著進步,總體凈化情況良好,半數車輛更是獲得了滿分評價。
中汽中心專家指出,盡管車企在顆粒物凈化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存在提升空間。未來,隨著空氣凈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中汽中心將持續優化測評方法,更新測評標準,為行業提供更加科學、全面的測試評價指引。同時,專家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車時應選擇密封性好、空氣凈化功能出色的車型,并在日常用車時合理運用內外循環系統,以有效防護顆粒物對車內空氣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