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激烈競爭中,AI眼鏡戰場再次迎來重磅升級。近期,小米、華為、阿里、字節等科技巨頭紛紛加速布局這一前沿領域,標志著“百鏡大戰”進入了全新階段。
3月末,小米旗下品牌米家率先出擊,發布了一款售價為1199元的AI音頻眼鏡——MIJIA智能音頻眼鏡2。然而,這僅僅是小米眼鏡戰略的冰山一角。據科技博主透露,一款功能更為強大的“小米眼鏡”或將于今年下半年驚艷亮相,該款眼鏡將搭載雙芯片與攝像頭,集成AR導航、實時翻譯、智能識物及一鍵變色等前沿功能。
緊接著,4月中旬,華為也不甘落后,推出了其最新的AI眼鏡產品——華為智能眼鏡2鈦空圓框光學鏡。這款智能音頻眼鏡雖不支持拍照和畫面顯示,但憑借其2299元的定價與華為品牌的號召力,依然引起了廣泛關注。
與此同時,研究機構維深信息Wellsenn XR透露,阿里也將正式進軍AI眼鏡市場。由天貓精靈團隊負責的項目已蓄勢待發,計劃于今年底發布首款產品。據悉,阿里AI眼鏡同樣采用雙芯片設計,并分為AI眼鏡(不帶顯示畫面)與AI+AR眼鏡(帶顯示畫面)兩個版本。
字節跳動同樣不甘示弱,自去年起便已開始研發AI眼鏡項目。據科技媒體報道,字節近期已開始與供應鏈進行深入溝通,商討產品功能、規格、成本及上市計劃。
回顧2024年下半年,AI眼鏡市場曾因AR類創業團隊的涌入而一度火爆,但始終未能出現具有現象級影響力的產品。國外方面,由meta與雷朋聯合推出的Ray-Ban meta眼鏡憑借其獨特的品牌魅力與產品功能,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
隨著國內大廠的強勢加入,“百鏡大戰”的戰火愈發猛烈。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主要可分為四大類型:音頻+AI眼鏡、音頻+拍照+AI眼鏡、音頻+AR+AI眼鏡以及音頻+拍照+AR+AI眼鏡。其中,功能最為全面的音頻+拍照+AR+AI眼鏡雖技術難度最高,但同樣最受歡迎,成為大廠們競相追逐的方向。
然而,大廠與創業團隊在AI眼鏡路線上的選擇卻截然不同。大多數創業團隊專注于單一路線,而大廠則采取多元化戰略,四條路線均有涉足。這一差異使得雙方之間的競爭愈發激烈。
從產品特點來看,四類AI眼鏡在重量、價格與功能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功能最為復雜的音頻+拍照+AR+AI眼鏡重量普遍在50g左右,最高可達85g,而最輕的AI音頻眼鏡則接近普通眼鏡的15-30克。價格方面,AI眼鏡整體浮動較大,從1000元至數萬元不等,這與功能復雜度及品牌溢價密切相關。
在AI技術上,大廠主要依賴自研大模型,而創業團隊則多接入外部大模型,如通義千問等。盡管雙方在AI技術上存在差異,但從交互效果來看,這種差異并不顯著。然而,在軟硬件集成、續航、生態聯動以及品牌信賴度等方面,大廠卻展現出明顯優勢。
面對大廠的強勢入局,創業團隊無疑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一位從業者坦言:“大廠入局AI眼鏡賽道,留給創業團隊的時間已經很緊迫了。”盡管如此,仍有部分創業者保持樂觀態度,認為通過差異化打法,創業團隊仍能在市場中爭取到一席之地。
盡管大廠在AI眼鏡市場占據優勢,但仍需面對技術瓶頸與市場前景兩大挑戰。如何在“質量、續航、算力”構成的不可能三角中找到平衡點,以及如何在消費者心中樹立AI眼鏡的明確應用場景與價值定位,將成為大廠們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