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上海國際車展上,保時捷宣布了一個重要消息:其位于中國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嘉定片區的研發中心已完成了戰略性架構升級。這一變革標志著保時捷在中國本土研發的獨立性將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其“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創新戰略。
據悉,保時捷全新的上海辦公新址計劃于今年7月正式啟用,目前已在嘉定的臨港科技園掛牌。這個現代化的辦公場所占地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內部設有專業車間、人機交互(HMI)實驗室,預計可容納超過300名工程師。該研發中心還在北京設有分支機構,以支持本地化研發戰略,增強地區協作。
保時捷全新研發中心外景圖曝光,展現了其現代化的辦公環境和對未來技術的投入。此次架構升級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擴張,更是保時捷在中國市場深化本土化戰略的關鍵一步。
事實上,保時捷早在2024年10月就表達了擴充本土團隊的意愿,計劃通過人才招募來增強智能座艙、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等智能化研發能力,并尋求國內合作供應商。在此之前,保時捷在中國的團隊主要負責進口車型上市的測試準備工作,規模相對較小。
為了推動這一變革,保時捷于年末正式任命了中國技術部副總裁李楠。自那時起,保時捷的人才戰略升級逐漸浮出水面。李楠表示,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也是形成高效聯合研發的基礎。自2025年1月以來,保時捷已在官網上發布了多個職位,涵蓋硬件、ADAS系統、AI、測試、工具鏈開發等多個領域。
保時捷在人員提升方面的布局思考也清晰可見。在組織架構上,保時捷不僅立足本土研發,還引入了本土采購和質量控制,構建了完整的研發鏈路體系。李楠強調,只有在本土抓研發、控采購、盯質量,才能在“軟硬一體”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同時,保時捷還注重開發重點,主攻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
在智能座艙領域,保時捷團隊的職能將從測試、集成等單一項目提升為具備獨立開發能力;在智能駕駛領域,則側重于L2輔助駕駛的技術積累,為沖擊L3級別打下堅實基礎。保時捷在研發環境方面也下足了功夫,內部空間規劃充分考慮了研發工作的特殊需求和創新文化的培育。
研發中心的設計理念強調“以人為本”,配備了國際領先的硬件設施,并注重創造舒適、激發創意的工作環境。在地區戰略方面,保時捷形成了以上海為主、北京為輔的雙中心布局,旨在吸引并培養高水平的工程師和數字化專家。
然而,保時捷也面臨著銷量下滑的挑戰。2024年財報顯示,中國市場連續兩年成為保時捷唯一下滑的銷售區域。有外媒指出,這主要歸因于保時捷過于激進且不夠靈活的電氣化戰略。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保時捷削減了研發和人員成本,并在管理層架構上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盡管如此,保時捷依然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不希望在智能化轉型中犧牲駕駛樂趣。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成員Sajjad Khan表示,本土化的背后并非妥協,保時捷將繼續堅守其獨特的品牌精神。在中國市場,保時捷的技術團隊也將繼續承襲這一“靈魂”,并結合本土節奏和方式,打磨出與眾不同的產品。
隨著中國市場的日益重要,越來越多的外資車企選擇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保時捷就是其中之一。這一趨勢預示著全球產業權力結構的深刻變革,也正在重構“中心-邊緣”的傳統全球化模式。對中國企業而言,這既是近距離學習的機會,也是反向輸出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