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廣州車展,場館內溫度因天氣驟降而顯得格外清冷,但車展現場的人氣卻并未因此受到影響。不過,與往屆相比,媒體在車展上的體驗和感受正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媒體日到首個專業觀眾日,車展的熱鬧背后,隱藏著行業格局的深刻調整。

華為乾崑生態大會在車展開幕前一晚舉行,這場未在車展主場地舉辦的活動,卻成為本屆車展流量熱度最高的焦點。據透露,已有14家車企、33款車型搭載華為乾崑技術,月銷量突破10萬臺。這一數據表明,華為生態聯盟已在中國車市占據重要地位,其影響力正持續擴大。鴻蒙智行攜五界品牌集體亮相,華為乾崑作為智駕和智能座艙供應商,出現在多家車企的發布會上,甚至擁有獨立展臺。華為系產品的全面滲透,正在重塑消費者對汽車智能化的認知,非華為系品牌則面臨更大的市場挑戰。
車企與華為的合作模式也在悄然變化。過去,部分車企認為“搭上華為就能賣車”,但如今這一觀念已被顛覆。隨著越來越多品牌采用華為乾崑技術,產品差異化競爭的重點逐漸轉向非智能體驗和智能化創新場景。華為乾崑的普及,一方面印證了其智能體驗的認可度,另一方面也迫使車企必須在產品層面持續創新,以避免同質化競爭。那些堅持自我定位、將華為技術視為“錦上添花”而非“救命稻草”的車企,更有可能實現1+1>2的效果。
媒體日的氛圍也透露出行業的變化。過去,媒體日是車企集中發布新車和營銷活動的舞臺,但今年銷售人員的壓力顯著增大。在某自主品牌展臺,工作人員甚至追著媒體人員推銷車輛,直言“媒體也要買車”。這一現象反映出,車展的“媒體時段”已逐漸模糊,銷售環節正提前介入。經銷商通過直播賣車、直接接觸潛客等方式,試圖在車展上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與車展現場的熱鬧形成對比的是,汽車媒體的處境愈發艱難。機酒減少、活動邀約變少已是老生常談,但更現實的問題是,媒體能寫的內容變少,選題難度增加。車企的營銷動作不再集中于媒體日,新車發布節奏提前,導致車展新聞價值下降。非頭部品牌的信息容易被淹沒,媒體疲于趕場也難以保證內容質量。對于缺乏深度挖掘能力的媒體而言,流量減少、影響力下降的“死亡循環”正在形成。然而,對于具備原創能力的媒體,這一變化或許反而是一種機遇,因為行業對深度內容的需求正日益凸顯。
合資品牌在本屆車展上展現出強烈的反擊勢頭。與新勢力品牌的“收斂”相比,合資品牌將車展視為戰略高地,密集推出新產品和技術。上汽大眾發布全新新能源序列ID.ERA,首款車型定位高端旗艦SUV;梅賽德斯-AMG GT XX概念車完成中國首秀,并宣布軸向磁通電機和全新AMG.EA架構車型將于2026年量產。起亞、奧迪、別克等品牌也紛紛帶來新品,甚至邀請明星助陣,吸引關注。
合資品牌的智能化進程也在加速。大眾與卓馭科技合作七年,推出IQ.Pilot增強駕駛輔助系統,成為燃油車領域首采端到端AI大模型的方案。廣汽豐田純電旗艦鉑智7完成全量發布,搭載鴻蒙座艙和小米生態;天籟推出鴻蒙座艙版,成為唯一搭載該系統的燃油車;一汽奧迪A5L乾崑智駕版則將華為智能駕駛系統引入燃油車領域。通過與中國供應商合作,合資品牌正在快速補齊智能化短板,為2026年購置稅補貼退坡后的市場競爭做好準備。
車展的舞臺上,總有人退出,也總有人加入。今年,啟境、華境、奕境等新品牌亮相車展,盡管它們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但車市從不缺少新玩家。就像尊界S800,今年4月首次參加上海車展時鮮為人知,但10月已躍升為70萬元以上超豪華轎車銷量冠軍。車市的競爭永遠充滿變數,而車展則是觀察這些變化的最佳窗口。
盡管車展的“黃金年代”已逐漸遠去,但其價值依然不可替代。它不僅是銷售和展示的平臺,更是觀察行業趨勢、透析市場變化的窗口。在重磅活動稀缺、品牌缺席車展的背景下,那些堅持深耕、穩步投入的品牌,更容易在用戶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象。媒體亦然,對高品質內容的堅持,將在優質內容稀缺的時代獲得更多正反饋。營銷陣地上沒有常勝將軍,但細水長流的投入,永遠比曇花一現的煙花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