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交界處的淀山湖水域上空,一架銀色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伴隨著低沉的轟鳴聲騰空而起,劃破長空后消失在天際。這場由峰飛航空科技主導的演示活動,不僅展示了2噸級eVTOL在零碳水上機場的完整起降流程,更揭開了全球首個“海空一體低空經濟解決方案”的神秘面紗。
該方案以“零碳水上機場”與“eVTOL航空器”的協同為核心,將低空基礎設施的覆蓋范圍從陸地延伸至水域。這一創新設計直指傳統低空經濟痛點——起降點選址受限、建設周期長、運維成本高。通過將機場功能集成于船舶平臺,方案實現了“按需部署、靈活調整、快速響應”的全新模式,為低空經濟規模化落地提供了可行性路徑。
作為方案的關鍵載體,峰飛航空自主研發的零碳水上機場堪稱“水上移動空港”。該設施采用純電驅動系統,甲板鋪設光伏板實現能源自給,船艙內集成起降平臺、智能調度系統、通信設備及機務保障功能。這種“一船一機場”的設計,使江河湖海均可成為eVTOL的起降節點,有效突破了傳統固定機場的地理限制。
“每艘船就是一個最小單元的機場。”峰飛航空高級副總裁謝嘉在活動現場解釋道,傳統機場建設面臨選址審批復雜、建設周期長達數年、維護成本高昂等問題,而水上機場可像通信基站般靈活布點,根據實際需求增減數量或調整位置,大幅降低低空交通網絡的構建門檻。
演示環節中,三架2噸級eVTOL以編隊形式完成飛行任務,并精準執行了傘投物資和救生筏投放操作。這一場景不僅驗證了多機協同作業能力,更展示了eVTOL在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據謝嘉透露,峰飛航空已累計獲得2000架eVTOL商業訂單,其中300架確認將于2025年底前交付。
從技術突破到商業落地,海空一體方案正在重構低空經濟的想象空間。當水上機場與電動飛行器形成閉環,一個覆蓋更廣、響應更快、成本更低的空中交通網絡或許已不再遙遠。這場發生在淀山湖的演示,或許正是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現實的重要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