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宣布,我國衛星物聯網業務正式進入商用試驗階段,標志著空天地一體化萬物互聯進程邁出關鍵一步。這項通過衛星通信技術實現設備互聯的低速數據業務,將重點為車輛、船舶、工業設備等提供廣域覆蓋服務,試驗期設定為兩年,旨在培育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生態。
據技術專家介紹,衛星物聯網單次數據傳輸量雖小于手機網絡,但其覆蓋范圍可突破地理限制,特別適用于偏遠地區、海洋及空中場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專家指出,該技術將催生規模化應用場景,包括無人機物流追蹤、油氣管道智能監測、遠洋船舶狀態傳輸等領域。業內測算顯示,商用試驗將帶動衛星制造、火箭發射等產業鏈環節快速發展,形成千億級市場空間。
湖南某衛星制造企業負責人透露,其生產線已具備年產150顆500公斤以下衛星的能力,產品可應用于遙感、通信及深空探測等多個領域。這種產能規模既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也為國際商業航天合作提供了可能。隨著試驗推進,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將新增數百顆物聯網衛星發射需求。
在能源領域,我國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全球最大"華龍一號"核電基地——福建漳州核電2號機組成功實現首次并網發電,機組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該機組自2020年開工建設,歷經五年完成核燃料裝載與并網調試,預計12月正式投入商業運營。
作為"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標桿項目,漳州核電基地規劃建設6臺機組。其中1號機組已安全運行超過88億度,3、4號機組處于土建安裝階段,5、6號機組前期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基地全面建成后,年發電量將突破600億度,相當于滿足廈門、漳州兩市用電需求的75%,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18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800萬噸。
項目總工程師表示,"華龍一號"采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在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適應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漳州基地的建設經驗將為后續核電項目提供重要參考,推動我國清潔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目前,基地建設團隊正在開展2號機組系列性能驗證試驗,確保機組滿足長期穩定運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