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無人快遞車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廣泛討論。視頻中,一輛無人快遞車在封閉道路前不斷重復“讓一下”,卻未能理解修路工人的右轉指示,工人無奈感嘆其“聽不懂人話”。這一場景折射出公眾對無人快遞車融入城市交通的深層期待:不僅需遵守規則,更應具備靈活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
隨著無人快遞車在多地投入使用,類似場景逐漸增多,部分案例甚至暴露出安全隱患。有車輛因系統故障突然停在路中央或逆行,造成交通堵塞;另有車輛在遇到晾曬的糧食、倒地的電動車等非標準障礙物時無法避讓,引發輕微事故。針對此類問題,南京市高淳區近期約談兩家重點快遞企業,要求企業落實交通安全主體責任,防范因無人設備違規操作引發的道路風險。
專家指出,無人快遞車作為城市交通的新參與者,其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平衡“規則遵守”與“應變能力”。面對復雜路況,車輛能否安全、合法、高效地完成配送任務,直接關系到其能否真正融入城市交通生態。例如,某快遞企業測試中,其無人車因未能識別臨時施工路段,導致配送延誤并引發周邊交通混亂,此類案例凸顯技術升級的緊迫性。
當前,全國僅部分城市出臺了無人快遞車管理細則,涉及最高時速、路權劃分、測試標準及牌照發放等條款,但各地規定差異較大。業內人士建議,應建立統一的運營管理制度,明確設備維護、檢測及調度責任人,確保車輛性能穩定、定位精準。例如,某城市要求無人快遞車必須配備實時監控系統,并設置緊急聯絡通道,以便后臺人員及時介入處理異常情況。
技術進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基于算法的路徑規劃系統可優化車隊行駛路線,避免車輛集中;車車通信技術則允許無人車之間“協商”避讓,減少擁堵。部分企業已試點緊急通話功能,允許車輛在遇到非常規狀況時與后臺人工客服直接溝通,提升處置效率。這些創新嘗試表明,技術升級與制度完善相結合,是推動無人快遞車安全落地的關鍵。
無人快遞車的普及還需車路協同環境的支持。通過車路通信系統,車輛可與交通信號燈、監控設備等基礎設施實時交互,獲取路況信息并調整行駛策略。例如,某智慧交通試點項目中,無人快遞車與“交通大腦”聯動,根據實時數據優化配送路徑,同時遵守信號燈配時規則,顯著提升了通行效率。這種“車-路-云”一體化模式,為無人設備融入城市交通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從“嘗鮮”到“常態”,無人快遞車的推廣需經歷技術迭代、制度完善與公眾適應的多重考驗。當社會逐漸習慣與無人設備共享道路空間時,一個更高效、更安全的智慧交通生態或將逐步形成。這一過程中,技術、規則與人文關懷的協同,將成為決定其成敗的核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