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南寧舉辦的2025年全國科普創作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正式揭曉了本年度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科普關鍵詞。這些詞匯經過嚴格篩選,既反映了我國科普事業的發展脈絡,也體現了科技前沿與社會文化的深度融合。從人工智能到文化遺產,從創新模式到未來產業,十個關鍵詞共同勾勒出2025年科學傳播的核心圖景。
此次評選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聯合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共同發起,專家團隊通過多維度評估體系確定最終名單。評選過程涵蓋三個核心標準:行業認可度、媒體傳播力與公眾關注度。研究人員依托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語料庫等權威平臺,對數萬個候選詞匯進行大數據分析,結合專家論證形成最終結果。這種評選方式既保證了學術嚴謹性,又體現了社會影響力。
入選的十大熱詞呈現明顯的跨界特征。科技領域占據半數席位,"大模型""人形機器人""智能體"等詞匯折射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性進展。社會文化類詞匯同樣引人注目,"科學家精神"與"創新文化"的入選,彰顯了科學價值觀傳播的重要性。"低空經濟""場景創新"等經濟類術語,則揭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值得注意的是,"工業遺產"與"科幻產業"的并列出現,體現了歷史傳承與未來想象的辯證統一。
這些關鍵詞的傳播效應已初步顯現。數據顯示,"全國科普月"相關話題在社交媒體平臺的閱讀量突破12億次,科學家精神主題展覽覆蓋全國30個省級行政區。大模型技術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落地應用,使相關科普內容的點擊率同比增長47%。工業遺產保護項目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數字化重生,吸引超過800萬青少年參與線上體驗。這種科技與文化的雙向賦能,正在重塑公眾的科學認知方式。
評選委員會專家指出,十大熱詞不僅是對年度現象的總結,更蘊含著發展趨勢的預判。隨著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技術的成熟,未來科普熱詞的評選將面臨更多元化的挑戰。如何平衡專業深度與傳播廣度,如何構建跨學科的話語體系,將成為科學傳播領域的重要課題。此次入選詞匯的廣泛應用,為構建新時代科普生態提供了重要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