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一次里程碑式的升級。據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透露,我國正著手研制新型擴展艙段,計劃通過擇機發射將現有的三艙“T”字構型逐步擴展為“十”字型,最終形成六艙“干”字型結構,打造一艘總質量達180噸級的“太空航母”。這一升級不僅將顯著提升空間實驗能力,還將引入艙段獨立伴飛、靈活調度等創新模式,推動中國空間站向“航空母艦群”式發展。
升級后的空間站將具備雙重功能:一方面作為太空任務調度樞紐,各艙段可組合形成大型實驗平臺;另一方面又能分離執行獨立任務,滿足多樣化科研需求。這種設計巧妙化解了國際合作中的安全隱患——國外項目可在獨立艙段開展,既保障主體安全,又實現資源共享。目前,已有17個國家(包括印度、日本等)的項目入選合作名單,而美國項目因技術標準不符暫未獲準。未來,國外航天員既可通過中國“夢舟”飛船進入空間站,也可使用符合中國接口標準的自有飛船直接對接。
支撐這座“太空航母”高效運轉的關鍵,在于兩型新型貨運飛船及其配套火箭的突破。近日,專為朱雀三號火箭設計的“昊龍貨運航天飛機”完成首飛試驗。這款長10米、寬8米的航天器載貨效率顯著優于現役天舟飛船,其動力系統已于6月通過首次一級試車。與此同時,基于力箭二號底盤研發的“輕舟”貨運飛船也傳來捷報——其二級動力系統試車成功,可運送1.8至2噸貨物,大幅縮短補給周期。這兩款飛船將與天舟系列形成互補,構建高頻次、靈活化的太空物流網絡。
與美國航天路徑相比,中國的發展策略更顯穩健。美國Gravitics公司研制的“軌道運載機”雖已提出星艦概念,甚至設計了可釋放衛星的圓柱形平臺,但其試飛屢遭挫折——今年3月最新型號再次爆炸。反觀中國,在確保空間站常態化運行的同時,正以新一代載人飛船、核動力技術等深空探索儲備為支撐,逐步推進空間技術突破。這種“立足當下、步步為營”的模式,與美國“顛覆性創新”的路徑形成鮮明對比。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中航環球推出的“南天門計劃”以科幻IP形式亮相,其設定的“鸞鳥”空天母艦與現實技術脈絡高度契合。這款翼展龐大、采用聚變能源驅動的飛行器,多項技術指標與JF-22風洞試驗數據吻合,堪稱我國自主設計的最大飛行器之一。這種“科幻敘事”或許正預示著未來技術演進方向——正如美國“星球大戰”計劃曾以想象推動現實突破,中國的探索同樣在科學與想象的交匯處尋找新可能。
隨著國際空間站預計于2030年退役,中國空間站有望成為近地軌道最具代表性的長期載人平臺。這座不斷升級的“太空航母”不僅將承載科學探索使命,更可能成為人類深空征程的跳板。從月球科研站到火星任務,全球智慧或將在此匯聚,共同繪制中國航天的星海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