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日宣布,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在正式投入運行后,首次取得重大科研突破。這一國際領先的大科學裝置,通過分析核反應堆中微子數據,成功驗證了科學界長期關注的“太陽中微子偏差”現象。
實驗團隊對今年8月下旬至11月初共計59天的運行數據展開深度解析,重點測量了兩組可通過太陽中微子與核反應堆中微子雙重路徑測定的振蕩參數。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測量方法得出的參數值仍存在約1.5倍標準偏差的差異,這與國際科學界此前觀測到的“太陽中微子偏差”現象高度吻合。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實驗將相關參數的測量精度提升至國際同類實驗的1.5至1.8倍,為解決中微子物理領域的核心謎題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作為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中微子因其極小的質量和難以捕捉的特性,被科學界稱為“幽靈粒子”。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專為探測這類粒子設計,其核心探測器采用創新性的液體閃爍體技術,有效探測質量達兩萬噸,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同類裝置。該探測器主體結構由直徑41.1米的不銹鋼網殼構成,內部承載著35.4米直徑的有機玻璃球體,球體內填充兩萬噸高純度液體閃爍體,并配備兩萬只20英寸光電倍增管,形成精密的粒子探測網絡。
整個探測系統位于地下700米深的實驗大廳內,被44米深的水池完全包圍。這種地下深埋設計可有效屏蔽宇宙射線的干擾,確保探測器能捕捉到最微弱的中微子信號。實驗裝置的建造融合了材料科學、精密工程與粒子物理等多學科前沿技術,其不銹鋼網殼結構需承受數萬噸設備的重量,同時保持極高的結構穩定性,這對工程建造提出了嚴苛要求。
中微子研究是當代物理學的前沿領域,其振蕩現象的精確測量對理解物質基本構成和宇宙演化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此次突破,不僅驗證了現有理論模型的可靠性,更為探索中微子質量起源、宇宙反物質消失之謎等重大科學問題開辟了新路徑。隨著實驗持續運行,科學家期待能獲取更多突破性發現,推動粒子物理研究進入新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