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遞表窗口前,思格新能源再次遞交招股書,距離上一份文件失效僅隔19天。這家成立三年的新能源企業,以驚人的速度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2025年前四個月,公司營收突破12億元,凈利潤達1.87億元,毛利率攀升至50.9%,在行業價格戰中逆勢突圍。但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卻籠罩著"華為系"的爭議陰影。
公司核心團隊脫胎于華為智能光伏業務線。創始人許映童在華為任職23年,曾主導光伏逆變器業務登頂全球出貨量榜首,后轉戰AI芯片領域。2022年,他帶領張先淼、劉秦維等十余名華為光儲業務骨干創立思格新能源,試圖在分布式儲能賽道復制"華為式"成功。這種人才流動立即引發監管關注,證監會問詢函直指技術獨立性、競業限制及股權代持等核心問題。
與傳統儲能企業不同,思格新能源主打"五合一"集成設備,將光伏逆變器、儲能變流器、電池、充電模塊及能源管理系統整合為模塊化產品。其德國研發中心開發的AI算法能自主學習用戶用電習慣,結合天氣與電價數據自動優化充放電策略。這種"即插即用"的設計使安裝時間縮短至15分鐘,在歐洲高端市場迅速打開局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公司在全球可堆疊分布式光儲一體機市場占有率達28.6%,位居首位。
股權結構異常成為另一個爭議焦點。招股書顯示,2023年10月前,許映童作為實際控制人,其股份由岳母及配偶代持。這種安排引發市場猜測:是否為規避競業協議?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公司解釋稱初期為簡化股權管理,但監管層要求補充說明代持期間的具體運作方式。與此同時,其APP收集的60國用戶數據涉及跨境傳輸問題,也被要求明確數據安全合規性。
為穩定團隊,許映童實施大規模股權激勵計劃。IPO前夕,他與聯合創始人張先淼分別獲得價值數億元的股份支付,2025年前四個月相關費用高達1.6億元。這種"金手銬"策略成效顯著:核心團隊保留率超過95%,但也直接推高管理費用,導致當期凈利潤率環比下降8個百分點。資本層面,高瓴創投、鐘鼎資本等機構入局,公司估值19個月內暴漲40倍至40.7億元,但附帶對賭協議——若18個月內未能上市,將面臨巨額回購壓力。
許映童的華為背景既是優勢也是枷鎖。團隊帶來的成熟方法論使產品快速迭代,但監管層要求證明創新獨立性。招股書披露,公司已申請127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占比63%,但核心技術與華為現有專利的相似度分析尚未公開。市場分析人士指出,思格新能源需在技術路線、客戶群體、供應鏈三個維度與華為形成明顯區隔,才能消除"復制者"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