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與前高管創立的拓竹科技之間的競爭,正引發行業高度關注。這場商戰源于大疆投資一家與拓竹科技同賽道的3D打印企業,并在協議中設置針對拓竹的特別條款。這一舉動被視為大疆對拓竹的直接圍剿,而背后折射出的是科技企業間的人才爭奪戰。
拓竹科技創始人陶冶曾是大疆消費級無人機事業部的核心人物,其團隊成員也大多來自大疆。這支具備深厚技術背景的團隊,將大疆的市場策略成功復制到3D打印領域。2022年推出的首款產品Bambu Lab X1,通過精準定位技術發燒友群體,以999美元的價格打開市場,隨后迅速推出價格更低的P1系列和A1系列,將消費級3D打印機的價格門檻大幅降低。這種"價格屠夫"策略與大疆當年在無人機市場的打法如出一轍。
拓竹的擴張速度令人矚目。據行業報道顯示,其2024年營收已達60億元,凈利率超過30%。更值得注意的是,拓竹在耗材成本優化方面也采取了大疆式的創新。通過配置多攝像頭系統,拓竹的打印機能在檢測到異常時自動停止,避免材料浪費,這種設計直接降低了用戶的使用成本。這種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策略,使得拓竹在消費級市場迅速建立起競爭優勢。
人才競爭成為這場商戰的核心焦點。陶冶在公開聲明中指出,大疆態度轉變的關鍵原因在于人才爭奪。隨著拓竹的發展,不少大疆潛在員工在入職選擇時開始在兩家公司間權衡,甚至在相同待遇下優先選擇拓竹。這種趨勢顯然觸動了大疆的神經,尤其是當資本市場對"大疆系"創業者的追捧被認為可能分散大疆的資源時。
更深層的競爭在于業務領域的潛在重疊。雖然3D打印與無人機看似不同賽道,但3D打印技術可用于無人機制造,這為拓竹未來切入影像航拍市場留下了想象空間。大疆顯然不愿看到另一個具備強大執行力的對手在相鄰領域崛起,尤其是在自身主營業務增長放緩的背景下。大疆CEO汪滔早在2016年就曾預測無人機市場將接近飽和,這種預判或許解釋了近年來大疆技術骨干頻繁出走的現象。
拓竹正在構建的用戶生態體系,進一步加劇了大疆的危機感。通過開源模型平臺MakerWorld,拓竹創造了與大疆社區類似的用戶正循環:用戶上傳模型獲取積分,普通用戶一鍵打印模型,平臺提供算法推薦服務。這種生態建設策略使得拓竹的月活用戶規模突破千萬級,模型數量超過百萬級,形成強大的網絡效應。
面對挑戰,大疆正在積極推進多元化戰略,先后進入全景相機和掃地機器人領域。據內部人士透露,大疆在掃地機器人項目上采取極端競爭機制,要求六名項目組成員各自提交完整方案,最終通過內部競爭確定最優方案。這種策略反映了大疆在維護技術領先地位方面的焦慮。
陶冶在公開信中建議大疆重新思考人才管理策略,區分忠誠與服從的差異。他指出,當前大疆對離職創業者的壓制態度,可能反而加速人才流失。這場商戰揭示的不僅是兩家公司的競爭,更是科技企業在創新瓶頸期如何平衡內部激勵與外部競爭的普遍困境。當大疆的方法論被自己的前團隊成功復制到新領域時,這場競爭或許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