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公司競逐人工智能賽道的浪潮中,阿里巴巴正以全新姿態切入消費級AI市場。這家長期深耕企業級AI服務的互聯網巨頭,于11月17日正式推出AI助理應用"千問",標志著其戰略重心向C端市場傾斜。該產品由通義實驗室最新研發的Qwen3-Max模型驅動,整合了此前通義APP與夸克AI對話助手的功能,直接對標ChatGPT 5.1版本。
項目負責人吳嘉透露,千問開發團隊自9月起在西溪園區C4樓進行封閉開發,集結了來自北京、廣東等地的百余名工程師。這種集中資源攻堅的模式,與此前高德掃街榜項目的開發方式如出一轍。據內部人士介紹,千問不僅承載著打造AI超級入口的使命,更被視為連接阿里生態各業務線的關鍵樞紐。
技術層面,千問團隊強調兩大核心優勢:一是Qwen3-Max模型在性能指標上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二是阿里生態內各業務的數據互通與授權機制已基本成熟。這種技術積累與生態協同的雙重保障,使得千問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具備獨特競爭力。例如,用戶可通過千問實現基于歷史購物習慣的商品推薦,甚至完成食材自動采購等復雜任務。
面對國內AI應用市場格局,千問團隊展現出差異化競爭策略。產品定位上,千問強調"免費使用、普惠大眾",當前階段完全不考慮商業化變現。功能設計方面,除基礎對話能力外,更注重與阿里生態內淘寶、高德、支付寶等業務的深度整合。這種"模型能力+場景服務"的雙輪驅動模式,旨在突破現有AI應用的功能邊界。
市場調研數據顯示,國內AI原生應用尚未出現日活用戶突破億級的產品。豆包以5410萬DAU領跑國內市場,但與ChatGPT全球超8億周活用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千問團隊認為,當前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真正能解決復雜問題的國民級應用尚未出現,這為后來者提供了戰略機遇期。
在產品演進路徑上,千問團隊規劃了清晰的兩個階段:初期聚焦用戶體驗優化與模型迭代,后續重點推進與阿里各業務的協同開發。目前,與高德、淘寶等業務的聯合開發已取得實質性進展,預計很快將迎來重大版本更新。這種"先縱深突破再橫向擴展"的策略,體現了阿里在AI領域的戰略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千問的推出并非孤立事件。今年以來,阿里在AI領域動作頻頻:2月宣布未來三年投入超3800億元建設云與AI基礎設施;5月發布通義千問Qwen3大模型;9月被曝正在開發新型AI芯片。這些布局共同構成了阿里AI戰略的完整拼圖,而千問則是其中連接消費端的關鍵落子。
內部人士透露,千問項目的決策過程經歷了長期醞釀。2025年夏季以來,阿里核心管理層圍繞資源投入力度展開多次討論,最終在國慶前形成明確戰略方向。這種決策機制與阿里近期組織變革形成呼應——通過集中優勢資源、明確指揮體系,在關鍵戰役中形成合力。正如千問團隊所言:"這不是某個業務線的單獨行動,而是整個阿里生態的協同作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