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業內悄然掀起一股調整中長期存款產品的浪潮,多家銀行對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存款產品作出下架或限制性調整,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這一現象背后,是銀行應對凈息差持續收窄壓力、優化負債結構的現實考量。
內蒙古地區部分村鎮銀行率先引發關注。11月初,土右旗蒙銀村鎮銀行通過官方渠道發布公告,明確宣布取消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產品,同時將其他各期限存款利率下調5至10個基點。無獨有偶,昆都侖蒙銀村鎮銀行在最新公布的存款利率表中,五年期定存產品利率欄位顯示為空缺。此類“明文取消”中長期存款的做法雖屬個例,但折射出行業趨勢的轉變。
民營銀行成為調整主力軍。據梳理,近半數民營銀行已悄然下架三年期及五年期普通人民幣定期存款產品。以吉林億聯銀行為例,其App存款業務中12個月以上存期僅剩一款兩年期“合億存”產品,且該產品為限額發售,僅面向企微客戶優先購買,目前已售罄。中關村銀行自10月21日下調存款利率后,三年期及五年期產品徹底退出市場,最高存期壓縮至兩年。浙江網商銀行、上海華瑞銀行等機構則將定期存款最長存期限定為三年。
地方農商行與全國性大行同步跟進。湖北荊州農商行11月11日公告下調存款利率,其50萬元起存的“福滿存”系列產品最長存期僅剩兩年。招商銀行等全國性銀行則早在兩年前便開始縮減中長期大額存單及特色存款規模,其“享定存”產品目前最長存期為兩年期,起存金額1000元。
數據印證了行業壓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凈息差降至1.42%的歷史低位,較一季度再收窄0.01個百分點。分機構類型看,城商行、農商行、民營銀行凈息差分別為1.37%、1.58%和3.91%,同比分別收窄8個基點、14個基點和30個基點。中金公司研報則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銀行模擬凈息差為1.32%,與上半年持平,為2022年以來首次企穩,這得益于存款利率下調、清理手工補息等措施帶來的負債成本節約。
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認為,2026年存款利率下移對凈息差的正面效應將逐步顯現。她分析稱,資產端收益率進一步下降空間有限,LPR降幅顯著收窄且存量按揭利率未再批量下調;負債端則因高成本長期限存款到期重定價,成本有望持續下行。多重因素疊加下,銀行凈息差收窄幅度或將逐步縮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