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河南商超黑馬”的淘小胖,憑借“胖東來門徒”“最像胖東來的商超”等標簽,今年8月28日首次跨省進軍重慶市場,開業當天便創下客流3.2萬人次、銷售額237萬元的亮眼成績。盡管門店面積僅6000平方米,但這一數據仍引發行業高度關注。兩個多月后,《零售圈》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該店工作日日均銷售額維持在50萬至60萬元,周末突破100萬元,全年預計可達2.5億元,展現出強大的市場適應力。
走進門店,入口主通道左側的烘焙區、熟食加工區、水產區與面點區構成“煙火氣核心區”,即便在工作日下午,仍吸引大量顧客駐足。烘焙區采用24小時三班倒的現場加工模式,克服跨省經營缺乏中央廚房的難題;熟食區則針對重慶消費者口味偏好,調整調味方案,推出本地化產品;面點區既保留河南特色,又融入重慶元素,實現口味創新。這種“本土化+特色化”的策略,成為吸引客流的關鍵。
水產區與就餐區的聯動設計頗具巧思。下午三點,盡管非用餐高峰,但水產區依然人頭攢動,就餐區內仍有顧客享用現加工的海鮮。門店提供的免費加工服務,不僅提升消費體驗,更將生鮮銷售與即時餐飲需求深度結合。右側的食品、生鮮和水果區則通過精細化陳列,強化“新鮮感”與“性價比”的雙重標簽,滿足家庭日常采購需求。
自有品牌是淘小胖的另一大差異化競爭力。目前,其自有品牌占比已超30%,覆蓋幾乎所有品類。但與行業普遍追求高毛利的策略不同,該品牌將重點放在品質把控與消費者信任建立上。“通過自有品牌傳遞品質承諾,進而提升復購率與品牌認知度,這才是核心目標。”一位內部人士透露。這種“反毛利”邏輯,實則為長期市場培育鋪路。
淘小胖的成功并非孤立現象。近年來,河北鄭兆豐、遼寧開心農場、陜西成山農場等區域黑馬商超的崛起,揭示出傳統商超轉型的共性路徑:通過精細化運營、本土化創新與供應鏈優化,重構競爭力。例如,重慶門店雖無中央廚房,但通過現場加工與靈活排班,解決跨省經營難題;熟食區通過口味調整,快速適應本地市場,避免“水土不服”。
行業觀察指出,傳統商超的困境并非單純源于業績下滑、成本上升或電商沖擊,而是未能及時回應消費需求的變化。當山姆會員店、奧樂齊等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實現“反向爆火”,本土黑馬商超的崛起證明:通過業態創新、服務升級與供應鏈垂直整合,傳統商超仍能開辟新增長空間。關鍵在于,企業是否愿意打破同質化競爭,在細分領域建立獨特優勢。
從1995年外資零售大規模入華至今,中國商超行業經歷了學習、發展、超越與調整的完整周期。當前,折扣化、自有品牌、熟食加工等趨勢成為行業共識,但如何避免從“產品同質化”滑向“模式同質化”,仍是待解命題。淘小胖等黑馬商超的實踐表明,真正的競爭力源于對本地消費習慣的深度理解,以及對運營細節的極致打磨。這種“小而美”的路徑,或許正為行業轉型提供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