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飲零售領域,鍋圈食品憑借獨特商業模式與精準市場洞察,成為眾多家庭用戶的“社區好鄰居”,獲得消費者廣泛認可。近日,鍋圈對外公布最新會員數據,其累計注冊會員已突破6000萬人,且提前50天達成會員增長目標,這一成績在行業內引發關注。
鍋圈的亮眼表現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對消費場景的深度挖掘與精準把握。當下,年輕群體熱衷的露營活動興起,其飲食需求從簡單的“火腿、面包、三明治”向高品質、多樣化轉變。然而,豐富露營飲食需準備多樣食材與齊全烹飪工具,繁瑣的前期準備不僅占用大量時間,還可能降低消費者對露營的熱情。在此背景下,市場急需一種既能滿足戶外親近自然體驗,又能解決飲食單調問題的方案。已擁有萬店規模的鍋圈,憑借多維場景拓展,為露營愛好者有效解決了這一核心痛點。
鍋圈以向C端消費者提供一站式在家吃飯解決方案為核心定位,截至2025年9月底,門店數量達10761家,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規模化布局在2025年成效顯著,繼上半年交出上市以來最優半年報后,三季度業績再創新高。財報顯示,報告期內,鍋圈實現營業收入18.5億 - 20.5億元,同比增幅達13.6% - 25.8%;核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44.4% - 66.7%,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從行業視角看,國內“在家吃飯”相關餐食產品市場規模近4000億元,尚未形成絕對壟斷格局。鍋圈目前以3%的市場份額暫居首位,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為尋求新增長,鍋圈積極拓展業務邊界,“鍋圈露營”業務便是重要舉措之一。
鍋圈計劃通過“門店開進自然”模式,將“在家吃飯”的熟悉場景延伸至戶外,掀起“戶外場景新革命”,重構戶外飲食消費體驗。除露營場景外,依托社區央廚體系,以“智能設備 + 標準化供應鏈”為支撐的“鍋圈小炒”業務,是鍋圈瞄準的另一新場景,進一步豐富了企業的場景覆蓋維度。
鍋圈董事長楊明超表示,公司未來戰略目標是打造中國版“神戶物產 + 711”模式,關鍵在于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持續推進社區央廚迭代升級,提升供應鏈運轉效率與社區服務能力;二是拓展在消費者生活方式中的滲透維度,突破單一餐飲場景局限;三是實現企業價值升級,從產品供應商向完整餐飲解決方案輸出方轉型。
回顧鍋圈發展歷程,其從社區火鍋食材供貨商成長為“在家吃飯第一股”,憑借“食材食品化、餐飲零售化”的創新模式,完成從區域品牌到全國萬店連鎖的跨越。2025年三季度,鍋圈凈新增門店361家,較2024年同期大幅增長98%,門店總數創歷史新高,為穩健盈利提供保障。業內普遍認為,其三季度業績符合預期,上半年已展現出強勁增長勢頭,營收32.4億元,同比增長21.6%,凈利潤1.9億元,同比增長122.5%。
鍋圈的穩定發展離不開供應鏈支撐。早在2009年,鍋圈便開始沉淀供應鏈資源與經驗。2017年,創始人楊明超及團隊發現2B業務競爭激烈、利潤低,而2C場景化食材零售市場空白,遂成立第一家零售門店。鍋圈圍繞社區消費場景構建“社區中央廚房”戰略,建成7家自有工廠,覆蓋牛肉、水產、丸滑、調味料等核心品類,實現核心食材自主生產。同時,依托產業建設與投資,優化冷鏈物流體系,構建覆蓋全國大部分門店的“次日達”物流網絡,提升物流效率、降低庫存壓力、保障產品新鮮度。
在渠道布局上,鍋圈選擇重點布局下沉市場鄉鎮區域。2025年上半年,鄉鎮店凈增270家,總數超2000家。未來5年,鍋圈計劃新增1萬家門店,新鄉鎮店是重點拓展店型。行業數據顯示,鍋圈加盟門店投資額低、投資回報期處于中等水平,具有較高吸引力,助力其實現“擴張與賺錢”并行。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飲食需求日益多元,鍋圈產品不再局限于在家燒烤、火鍋場景,而是覆蓋一日四餐。為提升社區居民在家吃飯效率與幸福感,鍋圈推出“鍋圈小炒”業務,首店將于2026年1月6日在鄭州試營業,進軍社區門店現炒即取新場景。該業務依托標準化供應鏈與智能設備,實現食材采購、加工、配送全鏈路標準化,最快2 - 3分鐘做好一道菜,1分鐘出餐,解決消費者不想做飯又想快速吃到健康美味炒菜的需求。
針對戶外露營場景,鍋圈推出“食材 + 器具”一站式解決方案,整合食材供應鏈與戶外烹飪器具資源,提供全套產品組合,通過門店前置倉配送、設計露營專屬套餐,解決消費者露營前食材準備繁瑣、炊具攜帶不便的問題,彌補營地主供應鏈短板,為露營經濟注入新活力。
無論是社區居民對便捷用餐的需求,還是戶外露營群體對輕松美食體驗的追求,鍋圈始終圍繞“場景痛點”布局,精準回應消費者對“高質量美食 + 低決策成本”的需求。這種布局邏輯助力鍋圈從居家吃飯領域成長為萬店連鎖品牌,并在存量市場中開辟新增長路徑,未來將繼續推進門店擴張,聚焦下沉市場,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