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人工智能ETF(588930)在近期交易中引發市場廣泛關注。11月10日午間收盤時,該ETF報1.498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2.16%,當日成交額突破7400萬元,顯示投資者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熱情與市場活躍度。盡管短期波動明顯,但自2025年初成立以來,該基金累計回報率仍達52.81%,不過近一個月回報率為-11.08%,反映出市場情緒的分化與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
從持倉結構看,該ETF重倉的多只科技股表現各異。瀾起科技、芯原股份午盤分別下跌3.61%和3.31%,寒武紀跌幅更達5.55%,而金山辦公和石頭科技則逆勢上漲0.30%和1.36%。這種分化格局既體現了市場對不同企業技術路徑的差異化判斷,也折射出人工智能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現狀。基金管理人銀華基金表示,科技行業的快速發展與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是當前投資決策中需重點考量的因素。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產業長期增長潛力依然顯著。隨著技術突破在醫療、金融、交通等領域的加速滲透,相關企業有望持續受益。但短期來看,新興企業崛起、技術迭代速度加快等因素,可能對現有市場格局形成沖擊。投資者需關注企業的研發投入、技術壁壘及商業化能力,而非僅依賴短期股價波動。
基金經理譚躍峰在近期訪談中強調,人工智能ETF的投資邏輯需兼顧行業趨勢與企業基本面。他提醒投資者,盡管長期前景向好,但科技股的高波動性要求參與者具備風險承受能力,并建議通過定投等方式平滑市場波動影響。數據顯示,該基金成立以來最大回撤達23.4%,凸顯了科技投資的風險特征。
市場監管部門近期也發布風險提示,指出人工智能板塊存在估值泡沫化傾向,部分概念股缺乏實際業績支撐。投資者需警惕短期炒作風險,避免盲目追高。與此同時,多家機構開始調整持倉結構,將資金向具備核心技術優勢和穩定現金流的企業集中,這一趨勢或影響后續市場表現。
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國企業在算法優化、場景落地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領域仍面臨外部制約。這種技術自主可控的需求,正在重塑產業鏈投資邏輯。業內專家認為,能夠突破"卡脖子"技術的企業,將在未來競爭中占據主動,這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篩選標準。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專家建議采取"核心+衛星"策略:將大部分資金配置于行業龍頭ETF,獲取行業平均收益;同時用少量資金投資細分領域創新型企業,捕捉超額收益機會。這種組合方式既能分散風險,又能保持對新興技術的敏感度。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相關投資機會將持續涌現,但市場分化也將進一步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