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深處,一場神秘的天體現象正引發天文學界的激烈討論。一顆近日闖入太陽系的星際訪客,在近距離掠過太陽后,其體積竟驚人地縮小了13%,且全程未留下任何彗尾痕跡。這一反常表現,徹底顛覆了科學家對星際天體的傳統認知。
根據多國天文臺的聯合觀測數據,這顆神秘天體在接近太陽的過程中,表面未出現任何冰物質升華產生的氣體或塵埃噴發。按常規理論,彗星靠近太陽時,冰層受熱蒸發會形成顯眼的彗尾,即便是小行星,若含有揮發性物質,也可能產生類似現象。但此次觀測到的天體,卻像被“隱形手術刀”精準削減,體積縮減卻毫無痕跡可循。
這一現象不禁讓人聯想到2017年造訪太陽系的“奧陌陌”。那根形似雪茄的星際天體,曾因獨特的長條形狀和反常運動軌跡引發外星探測器猜想。盡管后續研究認為其可能是冰物質轉化為氫氣導致無彗尾,但氫氣逸出能否解釋13%的體積縮減,仍存爭議。而此次新發現的“縮水天體”,其縮減幅度遠超以往記錄,令科學家倍感困惑。
“這簡直像看一棟大樓憑空消失。”有天文學家如此形容。若以“奧陌陌”約400米的直徑估算,13%的縮減意味著其直徑減少了五六十米。更詭異的是,整個過程未伴隨任何氣體噴發或碎片脫落的觀測記錄。有假說認為,天體表面可能覆蓋著特殊涂層,受熱后直接升華而非剝落,但脫落物質的下落仍無解釋。
目前,學界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分為三大陣營。保守派堅持認為這是某種特殊彗星,其揮發物成分與已知彗星不同;中間派主張其為新型小行星,表面物質在太陽輻射下直接蒸發;而激進派則再次提及外星文明猜想,認為其反常行為可能源于人工改造。各派均缺乏決定性證據,爭論陷入僵局。
對比此前第二個星際訪客2I/Borisov,其典型彗星特征(如明顯彗尾和加速運動)與此次天體形成鮮明對比。有研究者推測,星際空間中的宇宙射線可能改造了這類天體的內部結構,使其冰物質轉化為更穩定的形態,從而在接近恒星時表現出異常行為。若此假說成立,人類對彗星和小行星的分類體系或將面臨重構。
“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一種全新天體類型的誕生。”某天文臺負責人表示。目前,該天體正以極高速度遠離太陽系,其軌跡顯示它來自太陽系外。隨著觀測數據積累,科學家希望捕捉到更多細節,例如表面成分光譜分析或微弱氣體排放痕跡。但截至目前,所有嘗試均未取得突破。
這場宇宙謎題,再次印證了人類對深空認知的局限。從法厄同小行星的鈉尾發現,到“奧陌陌”的氫逸出假說,再到此次“無尾縮水”現象,太陽系邊緣不斷拋出新的挑戰。或許正如某位科學家所言:“宇宙從不按劇本演出,它的驚喜,永遠比我們的想象更瘋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