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銀河系中心,隱藏著一個質量高達太陽430萬倍的超大質量黑洞——SgrA*(人馬座A*)。這個神秘的天體,距離地球約2.6萬光年,其直徑雖僅4400萬公里,卻擁有著驚人的自轉速度,每秒可達約18萬公里,接近光速的60%。由于黑洞本身不發光,且被濃厚的星際塵埃所包圍,天文學家只能借助射電波和紅外線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科學家指出,黑洞的自轉存在一個明確的物理上限,即“極端克爾極限”,約為光速的70%。SgrA*的自轉速度雖未觸及這一極限,但其強大的旋轉力量已足以將周圍的吸積盤牢牢鎖定在旋轉平面上,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時空拖拽式旋轉”。
銀河系,這個龐大的棒旋星系,擁有四條主旋臂,而我們的太陽系則位于獵戶臂的邊緣。這些旋臂并非固定的實體結構,而是由恒星、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密度波”,它們在銀河系中以不同的速度旋轉。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旋轉速度約為220公里/秒,繞銀心一周需約2.2億年;而靠近銀心的區域,旋轉速度則更快,接近300公里/秒。
盡管黑洞的自轉與旋臂的旋轉在物理本質上存在差異——前者是“時空拖拽式旋轉”,后者是“物質密度波的整體運動”——但天文學家通過觀察它們的旋轉軸方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兩者的旋轉軸指向同一方向,即自轉方向一致。
這一發現并非偶然。根據目前的主流觀點,銀河系的誕生始于130億年前的一團巨大原始氣體云。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這團氣體云開始坍縮,并因角動量守恒而逐漸加速旋轉,形成了一個旋轉的“原星系盤”。在原星系盤的中心,氣體云不斷聚集,密度逐漸增大,最終坍縮形成了原始的超大質量黑洞——SgrA*的前身。而原星系盤中的其他氣體和塵埃,則在旋轉過程中逐漸聚集形成恒星和氣體云,最終演化成了銀河系的旋臂結構。
換句話說,黑洞和旋臂都是由同一團原始氣體云演化而來,它們都繼承了原始氣體云的角動量方向。這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無論被分割成多少塊,每一塊的旋轉方向都與原來的陀螺保持一致。角動量守恒定律確保了這種“同向性”不會被輕易打破。
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黑洞和旋臂之間的緊密聯系,還為星系-黑洞共演化理論提供了有力支持。它表明,超大質量黑洞和星系并非相互獨立的天體,而是在形成和演化過程中相互影響、共同成長。宇宙中的一切,似乎都在遵循著某種深層次的物理定律,而黑洞和旋臂的同向旋轉,正是這一規律的生動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