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谷區馬坊鎮的三條街村,有一座別具一格的英式花園——寄花溪手作花園。推開那扇吱呀作響的木頭門,仿佛踏入了一個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花園的主人劉營,正專注地為玫瑰修剪枝葉,她小麥色的皮膚透著健康的光澤,明亮的眼睛閃爍著對生活的熱愛。
這座花園是劉營親手打造的。深秋時節,園內雖只有十幾朵瑪格麗特月季、細碎花朵的柳葉白菀和華麗的鐵線蓮仍在綻放,其余植物大多只剩下綠意盎然的葉子,但劉營對每一株植物都了如指掌,能準確叫出它們的名字。她那雙清瘦的手,因長期勞作而變得粗糙,掌紋密而深,手背上還留著被玫瑰刺扎過的疤痕,牛仔褲上也濺上了白油漆。然而,對于這些,她毫不在意,甚至對曬黑的皮膚也沒有絲毫焦慮。
劉營對自然和植物的熱愛,源于她的童年。作為三條街村土生土長的孩子,她小時候常常跟著大人下地種瓜點豆,放學后還會四處尋找野花,用甜甜的棒秸稈解饞。這份對自然的親近感,一直伴隨著她成長。
獨立和篤定是劉營性格中的顯著特征。她本科學習新聞學,一入學就創辦了一份小報,展現出了非凡的創造力。畢業時,正值互聯網行業蓬勃發展,她加入了一家頭部手工類App公司,憑借出色的能力,幾年后便成為了線上業務運營負責人。在工作中,她對園藝、手工類課程產生了濃厚興趣,并跟著手藝老師從零開始學習。
后來,公司業務調整,同時國家也在號召青年返鄉創業。劉營一直覺得,鄉村生活才是她向往的,有院子的地方才讓她感到舒適。她萌生了建一座花園的想法,希望這里既能成為大人喝茶賞花、放松身心的地方,也能讓孩子們體驗手工制作的樂趣。她認為這一市場潛力巨大。
于是,劉營回到了家鄉,租下了1000平方米的土地,開始建造她的英式花園。與許多人追求花開艷麗不同,英式花園更注重荒野氣息,有蜿蜒的小徑、不規則的池塘和自然生長的植被。劉營認為,這種花園能給快節奏的都市人帶來治愈的情緒價值。
建造花園的過程異常艱辛。夏天,劉營清晨5點就進入院子,直到天黑才回家吃晚飯。她既是設計師,又是工人和園藝師,親自種花、鋪草坪、砌池子,甚至要挪動幾十斤重的大石頭,尋找最佳的擺放位置。她堅信,只有自己親手摸索,布景才能錯落有致,植物才能展現出自然的呼吸感。
劉營還將互聯網思維融入了花園的運營中。在花園還是一片荒地時,她就開始規劃播種季節,預測花朵爬滿廊架的時間,以及未來可能形成的場景和帶來的流量。這種前瞻性的規劃,讓花園處處都能成為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引爆了社交平臺上的流量。
經過三年的辛勤努力,花園終于初具規模。今年春天,月季花廊在社交平臺上迅速走紅,粉色的花朵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吸引了無數素不相識的人驅車前來打卡。游客們不僅可以欣賞美麗的花朵,還能跟著劉營學習扎染、插花,一起圍爐煮茶,享受悠閑的時光。
面對花園的成功,劉營并沒有滿足。她仍在不斷觀察和總結,計劃對花園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她指著園子西邊說,接下來要挪走一株樹,騰出的草坪可以用來舉辦派對。明年秋天,海棠、桃樹和西梅樹將果實累累,那邊還要多種些繡球和百合。花園的未來藍圖,在她腦海中清晰可見。
從互聯網行業到鄉村花園,劉營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前,她工作體面、收入頗豐,用她自己的話說,是“站著掙錢”的日子。如今,她形容自己是“蹲著掙錢”,需要辛苦地親力親為,收入也是由一筆又一筆小錢組成。但她依然篤定地說:“慢慢來才比較快,不能急。就像花草一樣,先存活下來,再去漸漸枝繁葉茂。”
這座藏在京郊的英式花園,也給許多人帶來了驚喜。一位從英國回京探親的客人,在玫瑰長廊盛放時來到這里,她感到非常驚喜,因為寄花溪與英國的玫瑰花園十分相似。
家庭是劉營最大的動力源泉。雖然父母一開始并不理解她返鄉的決定,但看到她如此堅定,也只好一邊心疼地埋怨她自找苦吃,一邊幫她打理園子。劉營的丈夫是一位互聯網從業者,一有時間就來幫她,親手為花園制作了種植箱、堆肥箱、籬笆和拱門。
起初,不少鄰居路過花園時,總會好心勸劉營:這一畝半地要是種糧食多好,花兒能當飯吃?但漸漸地,大家被花園的美所打動,開始夸贊園子好看,還拍了美圖發朋友圈。
在花園中,劉營還為媽媽保留了一方小菜地。春夏時節,她4歲的女兒一會兒幫姥姥摘豆角,一會兒舉著小鏟子給月季松土,模樣十分可愛。劉營說,萬物有時,人生亦如是。她會用勤勞去創造,用耐心去等待,在四季輪回里守著土地,種出屬于自己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