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部署為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機遇、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國正通過開放合作,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共同探索產業升級的新路徑。
“十四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步伐顯著加快。今年以來,“人工智能+”行動全面落地,這一戰略方向與全球科技領軍企業及工業巨頭的布局高度契合,形成了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憑借完整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才資源,中國持續吸引外資加大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為全球產業合作注入了新動力。
在央視財經《對話》節目中,西門子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博樂仁與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云創始人王堅展開了一場高水平對話。他們圍繞“AI+工業”如何重塑全球工業格局、影響日常生活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博樂仁指出,未來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例如,工廠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關燈運行”——只需輸入新零部件的設計方案,設備即可自動完成程序編寫并生產出所需產品,即使面對小批量生產需求也能靈活調整。
博樂仁還分享了西門子正在推進的一項挑戰:讓人工智能根據客戶提出的技術規格,完整設計出一列火車。他預計,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模型將生成接近實際生產的第一版設計方案。王堅對此表示認同,并補充道,AI不僅會催生前所未有的產品,還能在能源、材料和加工時間上實現顯著優化,徹底改變傳統制造理念。
作為全球工業巨頭,西門子2024年全球營收約6000億元人民幣,其中14%至15%來自中國市場。博樂仁表示,西門子在中國擁有穩固的業務基礎,涵蓋制造業、工程與研發領域,并覆蓋所有相關行業。他特別提到,中國在自主技術研發與應用方面的速度和深度令人驚嘆,海量數據正逐步實現可利用化。西門子近期啟動了一系列本土化產品研發項目,中國團隊僅用9個月就推出或改良了16條產品線,展現了巨大的創新活力。
王堅則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中國的優勢。他指出,中國年輕人對新技術充滿熱情,愿意嘗試并接受失敗,這種開放態度為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中國制造業的完整產業鏈也為AI技術的落地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討論人工智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時,王堅認為,當前技術不夠成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真正的工業基礎模型,僅依賴大語言模型難以突破瓶頸。他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工業基礎模型仍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博樂仁則分享了西門子的經驗:企業應逐步提升自動化水平,并優先搭建合適的數據平臺。他強調,數據平臺是基礎工程,雖然短期內難以看到回報,但一旦建成,再部署AI等技術時,其價值將充分顯現。
博樂仁還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將深度融入各類應用程序,用戶甚至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AI。各種智能體將形成網絡,相互協作、分配任務,共同完成復雜工作。這一趨勢將進一步推動工業生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