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勘查領域迎來重要突破——國內首顆地質行業專用高光譜遙感衛星“地質一號”完成首批標準影像數據發布。這批數據于近日在武漢通過技術驗證,標志著我國在地質資源環境監測領域具備了自主可控的高精度觀測能力。
該衛星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聯合自然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共同研發,今年5月搭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成功入軌。作為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核心裝備,衛星專門針對高寒高海拔及復雜地形區域設計,能夠穿透云霧覆蓋和植被遮擋,獲取地表以下20厘米深度的物質成分信息。
在軌運行五個多月期間,“地質一號”累計飛行里程突破9600萬公里,完成8000余次成像任務。技術人員介紹,衛星搭載的128個光譜通道可精確捕捉0.4-2.5微米波段的地物反射特征,數據下傳效率較傳統衛星提升40%,處理后的影像分辨率達到5米級,滿足實際生產需求。
首批發布的影像覆蓋了新疆哈密礦區、青藏高原鹽湖、橫斷山脈森林等典型地貌。其中,哈密地區的碳酸鹽化蝕變帶通過特定波段合成技術呈現明顯異常,為銅鎳礦等戰略性礦產勘查提供了關鍵線索。在柴達木盆地,衛星準確識別出鹽湖鹵水濃度梯度變化,為鉀鹽資源開發提供科學依據。
工程總師王力哲教授指出,衛星搭載的智能處理模塊可實時完成70%的基礎數據解譯,剩余30%復雜場景數據通過地面站進行深度分析。測試顯示,系統對植被健康度評估誤差小于5%,對鹽分濃度測算精度達±2%,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研發團隊正基于“地質一號”技術框架推進“地質二號”衛星研制。新衛星將增加短波紅外波段,提升對稀土元素的識別能力,計劃構建由6顆衛星組成的星座網絡,實現全國范圍內地質環境要素的每日重訪觀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