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證券交易所與全國股轉公司最新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證券公司執業質量評價結果顯示,103家參評券商中,執業質量排名前十的機構發生顯著變動。國金證券憑借投行業務優勢躍居榜首,東北證券、浙商證券、民生證券等六家機構首次躋身前十,而上一季度排名前列的申萬宏源、中信建投等大型券商則出現明顯下滑。
根據評價規則,執業質量評分以100分為基準,通過專業服務質量加分與合規執業質量扣分綜合計算。數據顯示,本季度前十名中僅申萬宏源、開源證券、國泰海通、華泰證券四家機構維持上季度排名,其余六個席位均被新面孔占據。從機構類型看,大型券商與中小型券商各占半壁江山,但內部位次調整劇烈——東北證券從第29名飆升至第2名,浙商證券從第65名躍至第6名,民生證券更是由第97名直接升至第7名。
業務結構差異成為影響排名的關鍵因素。專業質量得分分析表明,排名大幅上升的機構普遍在北交所保薦、發行并購等投行業務領域獲得較高加分。例如,東北證券本季度投行業務加分達38.19分,較第二名國金證券的50.82分雖存差距,但較自身上季度數據實現質的突破。這種業務導向的得分特征,直接導致中信建投、中信證券等傳統大型券商因項目周期因素跌出前十。
做市業務領域呈現明顯的規模分化。北交所做市業務前五名被中信證券、國投證券等大型機構壟斷,而全國股轉系統做市業務則由東北證券、開源證券等中小型券商主導。經紀業務方面,東方財富、華泰證券等十家大型機構包攬主要加分,研究業務加分榜則出現開源證券、華源證券等中小型機構占據六席的局面。
投行項目儲備呈現均衡態勢。截至10月24日的統計顯示,北交所排隊申報項目中,國泰海通以11個項目領跑,國金證券、中信證券分別持有7個和6個項目,東吳證券等五家機構各持有5個項目。這種大小券商分庭抗禮的格局,與做市、經紀等業務的集中度差異形成鮮明對比。
合規質量扣分成為影響總排名的特殊變量。本季度國金證券雖以50.82分的專業質量得分高居榜首,但同時因保薦業務負面記錄被扣12.6分,成為扣分最多的機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九家機構緊隨其后,扣分原因均涉及北交所保薦或新三板發行并購業務。值得注意的是,中金公司因持續督導業務違規被額外扣除2分,凸顯監管對全業務鏈條的覆蓋力度。
業務格局的演變折射出市場生態的變化。隨著北交所、新三板業務競爭加劇,大型券商在經紀、做市等標準化業務領域保持優勢,中小型券商則通過研究、投行等差異化賽道實現突破。這種分化態勢在季度排名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經常位居前列的機構既包括申萬宏源、華泰證券等綜合型券商,也涵蓋東吳證券、開源證券等特色化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