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航空工業哈飛廠房內,生產線各站位負責人已提前到崗,一場關于質量管理體系優化的專題會議正在進行。與會者圍繞"質量門"管理機制展開頭腦風暴,全流程質量預防的思維導圖在討論中逐漸清晰。這家東北航空制造企業,憑借獨特的"6C質量管理模式",不久前在中國質量大會上斬獲第五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成為行業質量創新的標桿。
"質量是航空人的生命"——這條刻在哈飛人骨子里的理念,通過"6C質量管理模式"得到系統化詮釋。該模式以"大質量控制"和"大質量成本"為雙核驅動,構建起包含人才管理、技術創新、數智化改造等七大支撐體系的創新框架。質量適航部部長蔣大明介紹,這種管理模式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競爭力:AC312E直升機創下4600米高原索降紀錄,運12系列飛機實現國產飛機國際適航認證"零"的突破,AC332直升機更是在今年完成7000米高空再啟動試飛,刷新國產直升機試飛紀錄。
在質量管控維度,哈飛實施"530龍騰計劃"打造人才高地,三支隊伍骨干人才比例提升至32%。科技創新體系攻克機器人自動制孔、大部件精準裝配等關鍵技術,獲科技進步特等獎。數智化改造方面,通過生產線升級形成三大核心制造能力,全壽命周期服務保障體系完成近百項國內外重大任務。供應鏈管理通過機載集成交付中心建設,構建起安全穩定的供應網絡。安全管控體系覆蓋16個業務領域,形成全過程質量保障閉環。
質量成本管理創新實踐同樣成效顯著。企業通過"在損失成本中找問題,在預防成本中找機會"的管理思路,優化質量成本結構。預防成本投入增強帶來質量隱患前移,鑒定成本優化提升檢測效率,損失成本降低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這種管理思維使質量水平與效益實現同步提升,形成質量管理的良性循環。
車間入口的"質量獎懲紅黑榜"格外醒目,這個動態更新的質量積分制管理工具,是哈飛"質量門"管理的生動寫照。在科研生產一線,質量為本的理念滲透到每個環節。從我國首架直升機直5的研制,到AC312系列、AC352民用直升機及運12系列飛機的自主生產,哈飛構建起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產品格局。科技信息與標準化部部長侯洋指出,企業攻克的低噪聲旋翼設計、海洋環境腐蝕防護等技術瓶頸,使產品維護成本顯著降低,復合材料制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黨建引領為質量管理注入紅色動能。通過"黨支部建在生產線、黨小組設在一線班組"的組織架構,實現質量教育與生產實踐深度融合。質量指標納入黨建考核體系,黨員質量攻堅團隊破解多個技術瓶頸。工藝優化使生產線裝配效率提升30%,工裝運轉率提高50%。質量模范的榜樣力量,通過文化宣傳平臺轉化為全員質量共識,形成"人人都是質量員"的生態氛圍。
人才戰略為質量強企提供根本保障。哈飛實施聚才、托舉、匯智、共享、護航五大工程,構建起梯度合理的人才體系。通過博士人才引進、特聘專家制度、繼續教育計劃等措施,培育出既懂工藝又善創新的現場工程師隊伍。這種人才布局與質量管理體系形成有機互動,為持續創新提供不竭動力。在某機型關鍵零件加工中,工人秦世俊通過工藝創新使產品合格率達100%,生產效率提升近3倍,正是這種人才效應的典型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