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申能集團投資、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上海氫盛創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全球首個海上千方級PEM電解槽及制氫系統完成全功率測試。這一突破性成果標志著我國在海上綠色氫能裝備領域實現重大技術跨越,為深遠海風電資源開發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該系統專為海上漂浮式平臺設計,集成高耐久材料、高傳質流場、高精度裝配及智能控制等多項核心技術,具備離網運行、防腐蝕、抗風浪及輕量化等特性。模塊化設計的系統每小時可生產1000標準立方米氫氣,成為國際上產能最大的海上漂浮平臺PEM電解制氫裝備。據研發團隊介紹,系統可在強風浪、高鹽霧等惡劣海洋環境中長期穩定運行。
針對深遠海風電開發面臨的電力輸送成本高企難題,該技術提出"風電制氫"替代方案。通過將海上風電轉化為氫能輸送,相比傳統海底電纜傳輸,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且輸送距離越遠經濟性越顯著。這一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約深遠海風電開發的核心瓶頸,為大規模開發12.3億千瓦的深遠海風能資源開辟了新路徑。
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我國海上風能技術可開發量達27.8億千瓦,其中深遠海區域占比近45%。但截至2025年6月,海上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僅4420萬千瓦,電力輸送成本高成為主要制約因素。新研發的PEM制氫系統通過適應風電波動性的技術突破,可將難以開發的深遠海風電轉化為綠氫、綠氨等零碳燃料,經管道或船舶運輸至沿海地區或出口。
據項目負責人透露,該海上制氫系統將于明年登陸申能海南CZ2海上風電平臺進行示范應用。這項成果不僅填補了全球海上制氫裝備的技術空白,更構建起從風電制氫到燃料運輸的完整產業鏈。通過管道或船舶運輸綠氫的方式,可有效降低深遠海風電的開發成本,為沿海重工業提供穩定的零碳能源供應。
作為綜合性能源企業,申能集團已構建起覆蓋"制、儲、運、加、用"全環節的氫能戰略體系。此次技術突破將進一步延伸其氫能產業鏈,通過將海上風電與氫能產業深度耦合,為能源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技術范式。研發團隊表示,未來將持續優化系統效率,推動海上制氫技術向更大規模、更高可靠性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