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能源+AI”綠色低碳創新的盛會在普陀區拉開帷幕。活動現場匯聚了能源與人工智能領域的12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通過深度研討與技術展示,搭建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高效平臺,為區域綠色低碳轉型注入新動能。
上海市科委新能源技術處負責人指出,當前全球正經歷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產業變革,我國“雙碳”戰略的深入實施為新能源與數字技術融合開辟了廣闊空間。作為科技創新高地,上海正著力構建未來能源產業體系,探索“算能融合”“算電協同”等創新模式,推動能源系統與數字技術雙向賦能。
普陀區科委主任透露,該區已將人工智能產業作為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目前已集聚近百家人工智能企業,并依托華東師范大學、華東電力設計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在能源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等領域形成完整生態鏈。這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為“能源+AI”技術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技術分享環節,五位行業領軍人物帶來了前沿解決方案。上電科集團高級工程師段智博針對城市充電網絡擁堵問題,提出基于AI算法的動態資源匹配系統,通過實時分析充電需求與站點分布,有效緩解“排隊充電”難題,提升網絡運營效率。
華東電力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葉勇健展示了電力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該系統運用AI技術貫穿設計、建設、運維各環節,不僅能實時監測能耗數據,還可提前預警安全風險,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同濟大學楊孟昊教授團隊通過AI技術加速新能源材料研發進程。其開發的通用無機固態電解質材料生成模型,將傳統研發周期從數年縮短至數月,為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突破奠定基礎。
上海交通大學何光宇教授聚焦園區能源管理,推出基于AMI主動感知技術的智能調控系統。該方案可實現能耗實時計量、精準分析與動態調節,幫助園區從“粗放用能”向“精細管理”轉型。
華東師范大學孫亞賓教授則從芯片制造源頭探索節能路徑。其研究將AI技術融入集成電路工藝設計,通過優化制造流程顯著降低芯片運行能耗,為數字產業綠色轉型提供新思路。
在“企業數字化能碳管理”圓桌論壇上,上海市環科院專家胡靜與多位企業代表展開深入討論。針對能碳數據采集、分析應用、管理方案落地等痛點,與會者結合《工業企業和園區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設指南》提出具體建議,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可操作方案。
同期舉辦的展覽展示活動設立三大展區,集中呈現邊緣能量管理終端、智慧充電調度系統等30余項創新成果。這些技術不僅展示了AI在能源領域的廣泛應用,更通過實際案例彰顯了數字技術對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活動現場,多家企業達成技術合作意向,區科委表示將持續跟進,推動創新成果加速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