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幕計劃影視投資與發行論壇上,知名出品人、制片人李亞平圍繞影視行業現狀展開深度分享。她以“直面變化,尋求生機”為切入點,結合操盤《長安的荔枝》等爆款作品的實踐經驗,為從業者提供了一套兼具戰略高度與實操價值的破局思路。
“電影行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震蕩期。”李亞平開場即直指行業痛點。她通過數據揭示市場劇變:近兩年過億票房影片數量銳減,投資風險指數級攀升,倒逼從業者重新審視項目篩選標準。在她看來,當前市場環境下,投資人最關注的不再是明星陣容或宏大敘事,而是項目的“回本確定性”。“要么用三分之一預算實現大制作效果,要么以極低成本打造風格鮮明的作品,夾在中間的項目最危險。”
對于成本控制與藝術表達的平衡,李亞平以《長安的荔枝》為例拆解實戰經驗。在拍攝“荔枝進宮”這場關鍵戲份時,劇組摒棄傳統的大場面鋪陳,轉而通過荔枝特寫、近景鏡頭與留白手法,既節省了群演和場景搭建成本,又強化了戲劇張力。這種“以小搏大”的創作思維,正是她強調的“性價比敘事”——用精準的敘事設計提升內容吸引力,而非單純依賴資金堆砌。
在內容價值層面,李亞平提出“靈魂拷問”:什么樣的故事值得投入巨資搬上銀幕?她認為,好故事必須具備雙重穿透力:既能激發創作者的表達欲,又能與觀眾建立情感共鳴。她特別提到青年創作者的價值:“《泰囧》《夏洛特煩惱》等爆款證明,新人往往能帶來顛覆性創新。”她鼓勵年輕導演在預算有限時,通過創意突破尋找與觀眾的連接點,而非盲目追求技術堆砌。
針對行業收益模式單一的問題,李亞平透露正在探索IP長效運營路徑。以《長安的荔枝》為例,團隊已規劃音樂劇改編、電影續集開發等衍生項目,試圖構建“細水長流”的IP生態。她坦言這條路充滿挑戰:“中國影視的IP運營尚在起步階段,但總要有人先邁出這一步。”
整場分享中,李亞平始終傳遞著理性與韌性并存的態度。她既不回避行業困境,也強調“電影不會消失”的底層邏輯。在她看來,觀眾的觀影需求始終存在,關鍵在于如何用優質內容重新激活市場。“當觀眾走進影院,他們期待的是一場值得的體驗——這正是我們專業價值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