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在嫦娥六號月壤樣本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在月球樣品中識別出源自CI型碳質球粒隕石的撞擊殘留物。這項發現為理解月球表面水資源的起源提供了關鍵線索,相關成果已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通過對2克月壤樣本的深度分析,發現其中存在CI型碳質球粒隕石撞擊形成的特殊礦物結構。這些殘留物被證實是外太陽系小行星撞擊月球時,經高溫熔融后急速冷卻結晶的產物。CI型隕石母體小行星普遍存在于柯伊伯帶區域,其成分中富含水分子和有機化合物,這些物質被認為是生命起源的關鍵要素。
相較于地球環境,月球表面為隕石研究提供了獨特優勢。地球上超過99%的CI型碳質球粒隕石因大氣摩擦和地質運動而損毀,導致這類珍貴樣本的保存率不足1%。而月球表面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其成為保存太陽系早期撞擊歷史的理想場所。這項研究不僅拓展了人類對月球水資源分布的認識,更為后續開展太陽系物質循環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