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民族學院的智能科學學院,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的熱潮正在學生群體中悄然興起。從課堂到實習基地,從編程語言到項目實踐,學子們用行動詮釋著對這一領域的熱愛與追求。
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批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的院校,該校智能科學學院憑借兩個特色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機器人工程,吸引了眾多對科技充滿熱情的年輕人。副院長哈斯透露,學生們不僅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更對未來職業發展充滿期待。
大二學生潘瀅如的成長軌跡頗具代表性。自初中接觸編程以來,她便深深迷上了這門學科。如今,她的課程表被Java、數據結構、數據庫等專業課程填滿。"公共課多的時候總盼著能深入專業領域,現在終于如愿以償了。"去年,她與學姐合作開發的影視推薦網站雖不完美,卻讓她首次體會到"代碼轉化為實用工具"的喜悅。談及未來,她眼神發亮:"我想專注計算機視覺研究,比如在博物館設計手勢控制音樂播放系統,或者參與文物圖像修復項目。"
新生白平平的選擇則源于家庭影響。受計算機專業姐姐的輔導員推薦,她毫不猶豫地報考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目前正在攻克C++編程的她,看到同學嘗試開發小程序后也躍躍欲試:"我想做些有創新性的東西。"對于職業規劃,這位大一學生顯得務實:"先積累實習經驗,如果發展不順再考慮考研或考公,最終目標是找到能發揮創造力的理想工作。"
大三學生紀鑫宇對專業的理解更為深刻。"用代碼表達想法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她已熟練掌握多種編程語言,并參與開發過圖書管理系統。通過學長學姐的返校分享,她認識到這個領域"兩極分化"的就業現狀:"能力強的人前景光明,否則很難被企業青睞。"因此,她將提升專業能力放在首位:"先準備考研,落榜再考慮就業,基礎打牢后再確定具體方向。"
同班同學王子熒則將目光投向農業領域。他正在研發的農作物識別系統,將機器學習技術與傳統農業結合,既具創新性又有實用價值。"人工智能已經深度融入生活,"這位年輕學子說,"我想用專業知識幫助更多人。"對于職業規劃,他明確表示:"優先進入工業機器人領域,讓技術真正落地應用。"
學生們的熱情與選擇,折射出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最新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5年6月,我國生成式AI用戶規模已達5.15億人,半年內增長2.66億人,普及率達36.5%。報告特別指出,國產生成式大模型深受用戶青睞,正推動各應用場景的智能化升級。
"希望把計算機視覺技術學精,開發能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想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做出成績。""期待開發結合蒙古語的智能軟件,傳播民族文化。"采訪中,學子們的話語里充滿對未來的憧憬。在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年輕的追夢者們正用代碼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科技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