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一顆科學巨星悄然隕落。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103歲。
這位跨越世紀的科學家,用一生詮釋了何為"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從青年時期遠渡重洋求學,到中年時期沖破重重阻力回國效力,再到晚年仍堅持站在科研一線,楊振寧始終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fā)展緊密相連。
楊振寧夫人翁帆在《光明日報》發(fā)表的紀念文章中寫道:"先生走時定是欣慰的。他這一生,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人類進步交出了一份圓滿答卷。"這份答卷上,既有"宇稱不守恒"理論顛覆物理學認知的輝煌成就,也有推動中國高能物理發(fā)展的不懈努力;既有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卓越建樹,也有對后輩學子的悉心栽培。
在即將迎來九十歲生辰時,楊振寧曾寫下英文詩作《On Reaching Age Ninety》,翁帆將其譯為中文:"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是理想奉獻的一生,不屈不折;是幸福圓滿的一生,無怨無悔;福壽綿長,深深地感恩。"這簡短的詩句,濃縮了一位科學家對生命的深刻體悟。
翁帆在文中深情回憶:"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就像《小王子》所說,每當夜晚仰望星空,我相信先生會在某顆星星上對著我們微笑。我們永遠能從他那里汲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力量。"這段文字,既是對摯愛的緬懷,也是對科學精神的傳承。
楊振寧的學術生涯堪稱傳奇。1957年,他與李政道因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回國后,他積極推動中國高能物理發(fā)展,促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清華大學,楊振寧創(chuàng)建了高等研究中心,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物理人才。他常說:"培養(yǎng)人才比自己出成果更重要。"即便年過百歲,他仍堅持參加學術討論,關心年輕學者的成長。
這位科學巨匠的離去,引發(fā)了學術界的廣泛哀悼。國際物理學界紛紛發(fā)表聲明,稱贊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國內學者則回憶起他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和提攜后輩的溫暖故事。
楊振寧曾說:"我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夠把自己的興趣和國家的需求結合起來。"如今,這位用一生踐行科學報國理想的老人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著后來者在科學道路上繼續(xù)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