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領域,乘客或許都曾留意到一個細節:無論是通過廊橋登機,還是借助登機梯登上停在遠機位的飛機,人們總是從飛機左側的門進入客艙。這一看似平常的現象,實則源于航運界的古老傳統。
追溯至航海時代,船舶停靠碼頭時普遍遵循左側靠岸的規則。當時,左側被命名為"port side",右側則稱為"starboard side"。這種習慣的形成與船舶設計密切相關:部分船只的方向舵安裝在右側,若從右側靠岸會受到舵葉的阻礙;另一些船只受螺旋槳旋轉方向的影響,左側靠岸更利于操控。這種實用性的操作規范逐漸演變為行業慣例。
隨著航空技術的興起,航運界的諸多術語和操作規范被引入航空領域。飛機左側登機的傳統由此延續下來,現代機場的廊橋設計也遵循這一原則。當飛機準確停入指定機位后,廊橋會從左側平穩對接機身,確保乘客有序登機。
飛機上的艙門布局經過精心設計,每個門都有特定功能。左側艙門專設為乘客登機通道,右側則配置服務門。后部與右側的艙門主要供航食車、服務車輛等地面設備使用,托運行李的裝卸也通過右側下部的專用艙門完成。值得關注的是,飛機的加油接口通常設置在右側機翼下方,這種布局使各類地面操作互不干擾。
在實際運營中,這種設計體現了科學的工作流程:乘客從左側有序上下飛機,同時右側進行行李裝卸、餐食補給和燃油加注等作業。這種分區操作模式有效避免了不同作業間的相互干擾,提升了地面服務效率。更重要的是,所有艙門在緊急情況下均可作為應急出口使用,為乘客安全提供多重保障。
這種源自航海時代的操作規范,經過航空工程師的優化改良,最終形成了現代民航業的標準作業流程。從船舶到飛機,從海洋到天空,人類對安全與效率的追求始終貫穿其中,這些看似簡單的操作規范背后,凝聚著跨越世紀的智慧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