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展開深入探討,從金融供給、市場集中度、機構核心競爭力、生產可能性邊界拓展以及金融監管等五個維度,系統分析了這一技術變革對行業的影響與趨勢。
肖遠企指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手段正在重塑金融業態。隨著研發、轉化及運營成本顯著降低,金融機構得以更高效地實現產品多元化,并觸達傳統模式下難以覆蓋的遠端客戶群體。這一過程中,原本被視為“不經濟”的小眾需求因成本收益平衡的優化而得到滿足,形成了典型的“長尾效應”,為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在核心競爭力構建方面,人工智能的普及引發了行業對關鍵要素的重新審視。傳統認知中“人工”與“實體”的主導地位逐漸被“自動化”與“虛擬化”取代,但數據與算法的質量成為新的競爭焦點。肖遠企強調,將海量數據轉化為“可信數據”、精準篩選有價值信息的能力,直接決定了機構決策的準確性,避免因數據偏差導致的戰略失誤。
面對算法與模型選擇的多樣性,金融機構需堅持“選擇中性”原則。不同數據源和模型路徑可能導向截然不同的結果,如何在技術迭代中保持客觀性與科學性,成為衡量機構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例如,在保險領域,精算假設的合理性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人工智能通過優化假設模型、縮小預期與實際的差距,正在成為保險機構構建核心優勢的關鍵工具。
從資源配置效率看,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進一步凸顯。金融作為資源調配的核心樞紐,其生產可能性邊界因技術賦能而持續外擴。更多資源得以精準匹配至生產效率最高的領域,推動現有資源實現“帕累托最優”配置。這一過程不僅提升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與質量,也為實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強大的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