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巨頭OpenAI近日宣布與專用集成電路廠商博通達成戰略合作,計劃在2026年推出定制數據中心芯片,部署10吉瓦的AI加速器。這一消息再次引發市場對AI領域資本循環模式的關注。與此同時,OpenAI自2025年以來已簽署價值一萬億美元的算力采購協議,涉及英偉達、AMD、甲骨文等多家科技企業,規模相當于20座核電站的總發電量。
面對如此龐大的資本支出,OpenAI年營收僅120億美元的現狀引發質疑。公司CEO山姆·奧特曼在近期公開場合透露,正在探索一種新型融資機制。他表示,雖然最終收入將足以支撐這些合同,但在實現盈利前需要創新方式滿足資金需求。這種"先投資后回報"的模式在華爾街引發爭議,被部分人士視為科技史上最大規模的"信任循環"——供應商先向OpenAI注資,后者再通過采購訂單反哺投資方。
在OpenAI的資本網絡中,英偉達、甲骨文和AMD構成的三角關系最為典型。英偉達承諾向OpenAI投資最高1000億美元,資金專項用于采購其芯片;甲骨文則承擔建設數據中心的重任,OpenAI作為主要租戶支付費用;而甲骨文的數據中心又大量采用英偉達GPU。這種循環結構中,英偉達同時扮演投資者和供應商雙重角色,甲骨文則通過長期租賃合同鎖定收益。
AMD與OpenAI的合作更具創新性。雙方達成協議,OpenAI將在未來幾年部署6吉瓦AMD芯片,作為交換,AMD授予其最高1.6億股認證股權(約占總股本10%)。這些股份將根據算力部署進度和AMD股價表現分批解鎖。AMD CEO蘇姿豐表示,這筆交易對三方都是共贏:"只要OpenAI持續采購我們的芯片,營收和利潤就會同步增長,股東價值也將得到提升。"
市場對這類資本運作的反應呈現兩極分化。AMD股價在合作消息公布后兩日內上漲超40%,顯示投資者對"股份換訂單"模式的初步認可。但也有分析指出,這種結構暗含風險:若OpenAI需求不及預期,AMD將面臨股權稀釋壓力。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甲骨文身上,其與OpenAI合作消息曾推動股價單日暴漲39%,但隨后因云業務利潤率低于預期出現回調。
支撐這場資本游戲的關鍵力量來自第三方金融機構。銀行、私人信貸機構和主權財富基金成為循環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以數據中心建設為例,甲骨文可以憑借與OpenAI的合作意向書向金融機構融資,承諾項目建成后立即產生穩定現金流。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模式實質是不斷加注金融杠桿,其可持續性取決于市場對AI技術的長期信心。
從需求端數據看,AI市場仍保持強勁增長。谷歌披露的數據顯示,其API處理的token數量從2024年4月的每月9.7萬億激增至10月的1300萬億。供給端方面,英偉達Blackwell芯片價格持續上漲,云算力資源供不應求,甚至上一代芯片價格也被推高。這種供需格局為當前資本循環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濟容投資CEO劉沁東指出,AI技術被賦予了超越行業本身的使命:"在全球經濟債務周期見頂的背景下,各國都需要新的增長引擎。AI恰好承擔了這個歷史責任,因此獲得了幾乎無限的資本支持。"他強調,當前市場更關注訂單規模而非短期利潤,"只要能把單量做起來,股權稀釋等問題都可以暫時擱置"。
但這種狂熱也潛藏風險。一旦市場對AI技術的商業化前景產生懷疑,或宏觀經濟環境惡化,高度杠桿化的資本循環可能迅速崩塌。分析人士認為,真正決定這場盛宴持續性的,是AI能否持續創造可衡量的商業價值——讓用戶愿意付費使用,讓企業持續續訂服務。在技術突破與資本泡沫的雙重作用下,AI產業正站在關鍵轉折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