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安全始終是繞不開的核心命題。賽目科技董事長胡大林在接受專訪時指出:“通過仿真、場地、道路‘三支柱’體系,我們為智能汽車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線。”這家成立于2014年的科技企業,正憑借其獨特的技術路徑和嚴謹的驗證體系,成為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不可或缺的“安全守門人”。

走進賽目科技位于北京順義的測試基地,一幅科技與工業交織的畫面映入眼簾:幾輛未上市的新車型正在封閉場地內進行自動駕駛測試,而不遠處的仿真實驗室里,工程師們正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在虛擬世界中模擬數萬種復雜場景。這里被稱為智能網聯汽車駛向現實前的“終極考場”,而賽目科技則扮演著“主考官”的角色。胡大林解釋道:“仿真測試用于高效發現問題,場地測試復現高風險場景,道路測試則進行最終的真實校驗,三者缺一不可。”
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的意見》明確將仿真測試列為核心技術要求。賽目科技憑借自主研發的仿真測試平臺SimPro和功能安全分析工具Safety Pro,迅速在新興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中期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9096萬元,同比增長63.7%,凈利潤達132萬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胡大林強調:“我們從起步就堅持‘三支柱’全覆蓋,通過真實場景數據不斷修正模型,形成從虛擬到實車的完整閉環。”
技術全棧自主是賽目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公司獨家運營國家智能汽車與智慧交通(京冀)示范區順義基地,持續獲取真實場景數據以優化仿真模型。胡大林指出:“這種全棧能力不僅是對技術話語權的掌握,更是響應車企對‘可信工具鏈’的迫切需求。”目前,賽目科技的仿真測試工具鏈已通過ISO 26262 ASIL D級別認證,成為全球少數實現全工具鏈認證的企業之一。
隨著個別車輛安全事故的發生,行業對安全的認知發生了深刻轉變。胡大林表示:“過去強調技術先進性,現在直接進入‘安全使用’階段。一起事故就是一個家庭的悲劇,我們看安全問題不是看百分比,而是看絕對值。”他提到,行業在過去一年半中曾陷入“造詞競賽”,但如今已逐步回歸理性。國家部委明確界定:“智能駕駛”包括“駕駛輔助”和“自動駕駛”,目前市場上只有“駕駛輔助”,尚未實現真正的“自動駕駛”。
在胡大林看來,這種理性回歸背后是對技術“置信度”的更高要求。賽目科技的仿真測試平臺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和極高的效率定位系統潛在風險,并通過真實數據實現有效復現與解決。“客戶信任我們,不僅因為能發現問題,更因為能精準證明問題并實現閉環。”胡大林說。他將企業文化凝練為“客觀清醒,實事求是”,認為在智能駕駛這樣一個高熱度、高風險的賽道中,“理性比激情更可持續”。
憑借這種文化特質,賽目科技吸引了一批不追逐虛名、專注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師,也為公司在復雜技術系統和客戶嚴苛需求中建立了穩健的執行信用。胡大林透露,公司目前交付的代碼和文檔中,已有約50%由AI智能體完成,但他強調:“AI不是要替代人,而是‘人工的冪次方’。我們下一步的投資重點,就是人工為底、智能為冪次。”
基于在汽車領域積累的技術優勢,賽目科技已將仿真技術拓展至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等領域。胡大林認為,人工智能在物理世界有三大載體:過去的車、現在的靈巧手、未來的無人機。公司在杭州已實現無人機在人口稠密地區數萬次起降,從運送核酸檢測樣本到應急環保等多領域應用,綜合測算成本降低70%。
盡管技術領先,胡大林對“安全”始終抱有敬畏。“我們只選擇有把握的問題來做,不可能全部解決。所以我們以測試驅動研發,以驗證明確邊界。”在順義測試場的監控中心大屏上,一行行代碼飛速滾動,記錄著每一次虛擬測試的詳細數據。胡大林站在屏幕前,目光堅定地表示:“我們永遠要清醒地知道:要明確技術交付了什么功能,解決了什么問題,而不僅是技術本身。”
從智能駕駛到更廣闊的AI應用領域,賽目科技正用最樸素的“實事求是”,走出一條少有人走的遠路。其核心能力不斷延伸,已成為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