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具身智能的商業化落地成為焦點議題。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圓桌論壇中指出,家庭場景與工業領域是機器人應用的核心方向,但前者需突破技術安全與倫理約束,后者則需達到比人力更優的效率成本比。這一觀點折射出AI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挑戰。
面對傳統通信業務增長乏力,中國移動正通過AI戰略重構業務版圖。公司宣布將2028年前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入規模翻倍,重點建設十萬卡級智算集群,打造國內領先的智算基礎設施。盡管董事長楊杰在中期業績會上坦言,當前AI帶來的收入尚處"幾十億量級",但強調其增長模式與5G初期類似,需通過規模效應實現價值釋放。
財務數據揭示轉型緊迫性。2025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營收5437.69億元,同比下降0.54%,創近六年中報首次負增長。工信部數據顯示,前8個月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0.8%,較去年同期的2.7%明顯放緩。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雖達18.19億戶,但新增用戶較上年末僅增長2953萬戶,市場飽和特征顯著。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分析,隨著5G建設紅利釋放完畢,行業進入代際空窗期。楊杰在業績會上直言,18億移動電話用戶規模下,市場惡性競爭加劇,大流量卡、低價套餐泛濫,攜號轉網異化為價格戰工具。這種背景下,AI被視為突破增長瓶頸的核心變量。
中國移動的AI戰略呈現三維布局:作為供給者,構建"九天"通專大模型矩陣,打造涵蓋IaaS、PaaS、MaaS、SaaS的四層云智算體系;作為匯聚者,整合優質模型與開發工具鏈,建設AI訓練、評測、產業創新三大基地;作為運營者,推出"靈犀"智能體等AI+產品,布局智能終端、網聯汽車、機器人等新興領域。
資本投入印證轉型決心。2025年資本開支計劃達1512億元,其中算力投資373億元。近兩年AI直接投資超120億元,2024年同比增長超10倍。項立剛認為,運營商可通過AI放大網絡基礎設施價值,但需警惕短期回報壓力,技術積累終將轉化為競爭優勢。
在應用場景創新方面,中國移動提出以新一代智能終端和智能體為突破口。目前AI相關收入主要來自算力服務、大模型、數據標注等領域,雖然當前規模尚小,但公司計劃通過規模化、商業化路徑加速變現。這種戰略選擇與運營商核心優勢高度契合——網絡與基礎設施的整合能力將成為AI生態的關鍵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