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微億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億智造”)近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正式啟動港股IPO進程。作為中國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EIIR)領域的領軍企業,該公司憑借自主感知、學習與決策能力,正在重塑制造業自動化格局。
與傳統機械臂不同,微億智造的核心產品EIIR通過軟硬件深度融合,實現了類似人類工人的柔性操作能力。灼識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該公司以2.718億元的EIIR業務收入位居中國市場份額榜首,同期IDC發布的《中國AI視覺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份額報告》也確認其行業領先地位。從2022年至2024年,該產品線收入復合增長率達183.4%,2025年上半年收入占比已提升至53.6%,毛利率同步升至54.1%。
公司構建了三維產品矩陣:以AI完全驅動的EIIR為核心,這類機器人可通過智能感知發現問題、AI模型決策解決方案,并指揮執行器完成精密操作;AI賦能的智能化設備專注于視覺檢測等專項功能;模組類產品則將智能感知硬件、工業軟件等核心技術模塊化輸出。這種分層架構既滿足整機需求,又支持客戶自主集成。
技術突破方面,微億智造獨創的“快慢思考”雙模式解決了AI冷啟動難題。初期部署階段,工程師通過BASH人機交互系統實時修正機器人決策,將部署周期從行業平均數月壓縮至數天。積累的專家操作數據持續訓練云端AI模型,形成“數據飛輪”效應,使機器人通過實踐不斷優化決策能力。目前公司已積累超15TB工業場景精標數據,涵蓋超10億條操作記錄。
財務數據顯示,2022-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從2.21億元增長至4.12億元,2024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1573.9萬元。其股東陣容包括工業母機基金、深創投、百度等20余家知名機構,累計完成多輪融資。
與波士頓動力、ABB等國際巨頭相比,微億智造在復雜制造場景的柔性適配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當前全球具身智能行業處于G2階段,機器人已具備環境感知與技能組合能力,但市場期待更接近“大師級”的通用智能體。三大發展方向逐漸清晰:端到端工業大模型將統一處理多模態任務,降低中小企業使用門檻;經驗數字化系統可沉淀老師傅的隱性知識;數據閉環執行體系將實現從洞察到行動的自動轉化。
然而行業仍面臨三重挑戰:高質量工業數據的獲取與標注成本高昂,新進入者難以復制數據壁壘;通用性與專業性的平衡要求AI模型具備跨場景遷移能力;商業化落地需要深度融合行業工藝知識。微億智造的實踐表明,中國企業在成本效率與場景適配方面已形成差異化競爭力,其技術路線正推動制造業向“活工廠”形態演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