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與創意交融的當下,毛絨貓咪玩偶能與人對話并切換表情,智能地球儀可介紹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小機器人還能陪人下棋……這些融合人工智能技術的玩具,正以更強的互動性成為市場新寵。從兒童到成人,AI玩具正以多樣化形態滲透至不同消費群體,重新定義玩具產業的邊界。
AI玩具的核心在于技術賦能。通過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及情感計算等技術,這類產品能實現智能交互與個性化陪伴。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AI玩具銷量環比增長達6倍,年同比增速超200%。其中,面向3至12歲兒童的AI玩具占比顯著,這類產品通常搭載兒童語義理解模型,能根據年齡、認知特點調整教學內容。例如,上海某品牌AI玩具機器人可通過定制化互動內容,幫助孩子在寓教于樂中掌握知識,同時避免長時間接觸電子屏幕,緩解家長對視力健康的擔憂。
情感陪伴是AI玩具的另一大優勢。以情緒識別技術為例,某品牌AI玩具能在對話中感知孩子情緒波動。當孩子提到“在幼兒園被推”時,玩具會立即提供安慰與溝通建議,這種情感支持功能使其更接近真實伙伴。對于老年群體,AI玩具則化身“記憶助手”,通過對話記錄人生經歷并生成圖文回憶錄,體現技術的人文關懷。
成年消費者的需求同樣被AI玩具滿足。深圳消費者江女士表示,因工作繁忙無法養寵,AI萌寵玩具成為理想替代品。上海某公司推出的毛絨包掛“芙崽”,以多模態交互技術實現情感陪伴,用戶可通過“碰一碰”功能拓展社交圈。其核心技術包括情感模型與仿生記憶系統,前者能根據語氣調整性格表現,后者可存儲用戶習慣并在后續互動中復現,形成獨特“情感人格”。
AI玩具的興起為傳統玩具產業注入新動能。作為國內玩具生產與出口重鎮,廣東2024年玩具制造業營收達766億元,出口額占全國37%。據預估,在AI技術加持下,“AI+傳統玩具”“AI+潮玩”等新賽道可為廣東產業帶來超千億元產值增量,總規模有望突破3000億元。當地正推動建設重點產業集群,培育標桿企業。
技術升級倒逼產業鏈轉型。東莞某科技公司今年月產能達20萬臺AI玩具,為確保交互質量,生產線增設功能性驗證崗位,對傳感器響應等模塊進行嚴格測試。深圳某企業則研發智能AI模組,降低傳統玩具智能化門檻,實現硬件快速升級。業內人士指出,未來AI玩具生產需具備全鏈路研發能力,涵蓋硬件、軟件、系統等領域,以縮短產品上市周期,提升市場響應速度。
營銷模式亦隨AI玩具改變。傳統玩具依賴一次性銷售,而AI玩具通過持續內容服務增強用戶黏性。例如,某品牌AI玩具可提供定制化學習計劃或專業問題解答,將產品附加值從硬件延伸至服務領域。這種轉變不僅重塑了行業盈利邏輯,也為消費者創造了更持久的互動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