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金山舉辦的OpenAI開發者大會上,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醞釀。奧特曼以平靜的語氣,向世界展示了四項可能重塑商業與社會秩序的技術突破:Apps SDK讓自然語言成為應用開發的鑰匙;AgentKit為多智能體協作搭建了框架;Codex賦予普通人代碼讀寫與自動優化的能力;而Sora 2則通過一句話生成視頻,重新定義了內容創作的邊界。這些發布標志著OpenAI從模型供應商向“自然語言驅動生產力”的智能體平臺轉型。
互聯網曾賦予個體“自媒體”的能力——從博客到短視頻,內容生產的門檻被徹底打破。如今,AI正推動另一場變革:每個人都能成為“自開發”“自公司”的超級個體。代碼編寫、產品落地、商業閉環,這些過去需要團隊完成的工作,未來可能由個人借助智能體工具實現。這種變革的規模,遠超自媒體時代對文化形態的影響,它將滲透至每個行業的毛細血管。
若OpenAI的新技術得以普及,傳統軟件市場或將迎來顛覆。用戶可能轉向由個體開發者創建的“自產品”,這些產品能以分鐘級速度迭代,更精準地捕捉個性化需求。正如電視與報紙被自媒體取代,大公司主導的軟件生態也可能讓位于無數個體開發的智能應用。這一轉變的核心,是技術對個體“能力平權”的推動——人類制造工具的本質,在AI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從農業社會的鋤頭到工業時代的機器,工具的演進始終在放大人類的能力。AI時代,這種放大首次指向了腦力勞動。超級個體將通過管理多個智能體完成復雜任務:設定目標、流程設計、結果審核,而具體執行則交給軟件機器人。中層管理者的角色可能被“中層機器人”取代,商業鏈路從產品定義到用戶管理,均可由個人借助智能體完成。資本的投向也將隨之調整——投資“Agent集群”而非傳統公司,本質仍是投資能夠調度機器人群落的超級個體。
Sora 2的發布,或許預示著AI時代“抖音”的誕生。與傳統視頻平臺不同,其內容直接從語言生成,語義密度高、信息清晰,無需復雜算法解析。生成過程即可完成內容“向量化”,在語義空間中精準分發。這種原生結構優勢,可能推動內容平臺、商業平臺乃至社交平臺的重構。OpenAI的野心不止于此——從應用商店到開發工具,再到多媒體社交,它正試圖構建一體化生態,挑戰現有科技巨頭的地位。
技術紅利的下放并未消除競爭的不平等。盡管人人可生成視頻,但能獲得高流量的仍是少數;平臺賺錢的門檻,也遠高于內容創作本身。這種“規模法則”不僅適用于技術,也深刻影響著商業與社會。頂層玩家通過投資與占位鞏固地位,中層則面臨增長瓶頸。全球范圍內的“內卷”并非中國獨有,只是形式各異——英偉達投資英特爾、OpenAI入股AMD,本質都是對技術主導權的爭奪。
對于個體而言,避開與最尖端0.01%的直接競爭,或許更為明智。在差異化領域做到極致,利用國產芯片、算力與機器人的階段性優勢,仍能創造市場機會。但技術變革的加速度不容忽視:OpenAI用Codex六周開發出復雜工具,未來量子計算可能讓“想法”到“實現”的時間趨近于零。當實現成本無限降低,創意與思想將成為唯一的稀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