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幫表弟選車時遇到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兒。他打開發動機艙后,徑直走向機油尺,車輛剛熄火不到兩分鐘,他就嚷嚷著“機油不足”,差點直接去加注。這種操作其實并不少見,許多開了多年車的老司機也容易犯錯——檢查機油時若方法不當,反而可能損害發動機。

筆者那輛開了八年的老捷達,算是和機油尺“打交道”的老手了。經過多年實踐,發現最穩妥的檢查方式其實很簡單:停車過夜后,次日清晨啟動前查看。此時機油完全沉淀在油底殼中,測量結果最為準確。若在熱車狀態下檢查,機油可能因發動機內部殘留或溫度變化導致讀數偏差。
具體操作時,需先將車輛停放在平整地面。筆者通常選擇小區內劃線車位,停穩后掛空擋輕晃車身,若車輛無滑動則說明地面平整。隨后打開發動機蓋,機油尺一般帶有彩色拉環(多為紅色或黃色),便于識別。首次拔出時,需用衛生紙徹底擦拭尺身,避免殘留機油干擾測量結果。
擦拭干凈后,將機油尺完全插入,聽到“咔嗒”聲確認到位后再拔出。等待十幾秒后觀察油跡位置:若在MAX(上限)和MIN(下限)之間,則說明機油量正常。筆者習慣將油位控制在中間偏下位置,認為這樣能減少發動機運轉阻力,略微降低油耗。
曾有一次保養經歷令人印象深刻:4S店工作人員加注機油后立即檢查,稱油量不足并補加。但筆者次日冷車復查時,發現油位已超過MAX線,嚇得趕緊到修理廠排出部分機油。實際上,機油過量比不足危害更大——會導致發動機運轉阻力增加、動力下降,長期還可能引發燒機油、積碳等問題,維修成本動輒上千元。
關于熱車檢查的爭議,筆者曾多次試驗:行駛十余公里后熄火等待半小時,此時測得的油位比冷車狀態略高,推測與機油熱脹冷縮有關。但若剛熄火就檢查,結果必然偏低,因為部分機油仍附著在發動機內部零件上未流回油底殼,此時補加機油純屬浪費。
檢查機油時還可順便觀察油質。取少量機油涂抹在手指上捻動,若觸感順滑無顆粒,說明油質尚可;若顏色發黑、黏度異常,即使未到保養里程也需警惕。筆者曾因拖延兩個月未換機油,導致發動機噪音劇增,更換新油后才恢復正常。
對于配備電子機油尺的車型,部分車主擔心顯示屏數據不準確。其實電子與物理機油尺原理相似,只要顯示在上下限之間即可。若接近下限也無需驚慌,通常能堅持到修理廠,不必中途停車補加。
筆者鄰居曾鬧出笑話:去年冬天總抱怨車輛燒機油,頻繁補加。后來幫他冷車檢查,發現機油量完全正常。原來他習慣在熱車剛停時檢查,導致讀數偏低,白白購買了數桶機油。
總結檢查要點:冷車狀態、平整地面、徹底擦拭、完全插入,這四步到位即可準確判斷機油量。發動機是車輛的“心臟”,機油則是“血液”,每周花一分鐘檢查遠勝于機油燒干后拉缸的麻煩。老捷達能長期穩定運行,或許正得益于這些細節的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