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首次觀測到一顆流浪行星正在經歷劇烈的物質吸積過程,其吞噬氣體和塵埃的速度達到每秒約60億噸,創下人類對行星成長速度的觀測紀錄。這顆被命名為Cha 1107-7626的天體位于蝘蜓座方向,距離地球約620光年,質量約為木星的5至10倍。
與傳統圍繞恒星運行的行星不同,Cha 1107-7626屬于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不依附于任何恒星系統。研究負責人維克托·阿門德羅斯-阿巴德指出:"人們通常認為行星是穩定安靜的天體,但這次發現表明,自由漂浮的行星質量天體可能具有極強的活動性。"
通過結合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的X-shooter光譜儀、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以及VLT早期設備SINFONI光譜儀的數據,研究團隊發現該行星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盤正在發生劇烈的吸積現象。觀測顯示,到2025年8月,其吸積速率在數月內激增至原來的八倍,達到每秒約60億噸的驚人水平。
這項發現為流浪行星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線索。研究合作者阿萊克斯·斯科爾茨表示:"流浪行星的起源仍是未解之謎,它們究竟是像恒星一樣直接形成的最低質量天體,還是被母星系拋出的巨型行星?"通過對比Cha 1107-7626的爆發性吸積過程與年輕恒星的特征,研究團隊認為至少部分流浪行星可能沿著與恒星相似的路徑形成。
光譜分析還揭示了磁活動在驅動物質墜落中的關鍵作用。科學家發現,吸積爆發前后的光譜變化表明,強磁場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這種現象此前僅在恒星中觀測到。研究團隊成員貝琳達·達米安指出:"這一發現模糊了行星與恒星的界限,讓我們得以窺見流浪行星早期形成的過程。"
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在吸積事件期間首次探測到環繞行星盤中的水蒸氣信號,而此前在相同區域并未發現此類化學特征。這種化學變化此前也僅出現在恒星系統中,表明流浪行星可能具有與恒星相似的物質演化過程。
由于流浪行星本身極其微弱,觀測難度極大,研究團隊期待正在建設的極大望遠鏡(ELT)能帶來突破。該望遠鏡位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配備巨型主鏡和高靈敏度儀器,有望幫助天文學家發現更多類似天體。參與研究的阿米莉亞·巴約表示:"行星天體表現出類似恒星的特性,這一事實令人震撼,也讓我們對宇宙中新生世界的多樣性充滿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