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期間,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以“科技+文化”為主題,推出一系列沉浸式科普活動,其中基于中國傳統神話IP打造的VR大空間體驗項目“英雄歸來之哪吒”成為熱門打卡點。該項目將天文知識與國潮科技深度融合,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帶領觀眾化身哪吒同伴,開啟跨越山海、探索宇宙的奇幻之旅。
記者現場體驗發現,戴上VR設備后,觀眾即刻化身為太乙真人座下試煉者,跟隨哪吒的腳步穿越祝融火山、萬年冰原與深海龍宮。來自成都的游客劉先生帶著兒子體驗后表示:“孩子本來就是哪吒迷,現在能在虛擬世界里和他并肩冒險,還能學習天文知識,玩得根本不想出來。”第二次到訪的吳先生則對技術呈現贊不絕口:“騰云駕霧的代入感特別強,手勢識別也很精準。”
據項目團隊介紹,該體驗采用多人協同互動模式,以“哪吒四大武器丟失”為劇情主線,通過高精度手勢追蹤與實時渲染技術,將抽象的天文概念轉化為可觸摸的互動場景。體驗者需在虛擬世界中完成道具收集、任務協作等挑戰,沿途解鎖星系演化、隕石成因等知識,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的轉變。上海科技館天文館展教中心主任李巖松透露,項目特別與同期舉辦的“大器星成”隕石文化展聯動,觀眾完成VR冒險后,可在同層展廳通過實物隕石繼續探索宇宙奧秘。
隕石展區創新設置了哪吒、孫悟空、楊戩三大神話人物打卡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鐵隕石打造的1∶1如意金箍棒。觀眾不僅能近距離觀察隕石紋理,還能通過AR技術重現“孫悟空大戰十萬天兵”的經典場景。臨展區的“萬籟寂”演出則融入了哪吒腳踏風火輪的動態特效,配合全息投影技術營造出震撼的視聽效果。
這種“神話+科學”的策展模式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同步推廣。除哪吒主題外,兩家場館還上線了《海底兩萬里》《地心侏羅紀》《愛麗絲夢游仙境》等經典IP改編的VR項目,形成跨館聯動效應。為滿足假期觀展需求,上海天文館將閉館時間延長至20:00,并推出“磬·聽”天文說書、“希克蘇魯伯”天文相聲等特色活動,每日閉館后還在戶外公共區域架設專業望遠鏡,由科學教師指導觀眾觀測月球環形山、月海等地理特征。
據場館工作人員統計,國慶假期前三天,VR體驗區平均排隊時長超過40分鐘,隕石展區互動裝置使用率達92%。不少家庭表示,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方式,既滿足了孩子的娛樂需求,又激發了他們對天文科學的興趣。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感慨:“以前覺得天文知識很枯燥,現在通過神話故事和互動游戲來學習,孩子主動問的問題比課本上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