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峽集團旗下溪洛渡水電站近日完成重大技術升級,通過部署多類型智能巡檢機器人,實現對285.5米級特高拱壩的全方位智能監控。這座總裝機容量達1386萬千瓦的國家“西電東送”骨干工程,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干流,其地下洞室群與復雜廊道結構長期面臨巡檢難題。
該水電站的大壩與水墊塘廊道總長超過8公里,其中水墊塘區域呈現三維網狀結構,存在45度陡坡路段。傳統人工巡檢需2名技術人員耗時2天完成,且受限于體力與視覺精度,難以發現毫米級結構損傷。針對這一痛點,溪洛渡電廠自2021年起啟動智能化改造,研發出適配不同場景的巡檢機器人矩陣。
技術團隊創新性地部署了4臺軌道式機器人、3臺履帶式機器人及1臺四足機器人。其中四足機器人首次應用于水電站復雜環境,其仿生結構設計配合激光雷達與視覺融合SLAM技術,可在無網絡信號的廊道內實現厘米級定位,行進速度達3米/秒,單次巡檢覆蓋3公里范圍。履帶式機器人則憑借強地形適應能力,承擔陡坡區域的精密檢測任務。
智能巡檢體系帶來的變革顯著。運維人員通過數據管理系統可實時調取機器人位置、設備狀態及檢測數據,同步處理常規巡檢、加密監測等多樣化任務。具備自主充電功能的機器人實現24小時連續作業,毫米級檢測精度可捕捉人眼難以辨識的裂縫微變,檢測標準較人工提升數個量級。
“機器人配備的高精度傳感器能識別0.1毫米級的結構形變,數據實時上傳至診斷平臺。”溪洛渡電廠水工設備管理負責人侯春堯介紹,系統已建立結構健康評價模型,可自動生成包含風險預警的巡檢報告。這種立體化監測網絡使大壩安全管控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防。
目前,智能巡檢機器人已覆蓋水電站所有關鍵區域,形成“空-地-廊”三維監測體系。軌道式機器人沿預設路徑執行基礎檢測,履帶式與四足機器人負責特殊地形巡查,物聯網技術將多源數據整合至智能分析平臺。這種組合模式有效解決了超大規模地下工程運維的效率與精度矛盾。
據技術文檔顯示,機器人集群每日采集數據量超200GB,通過邊緣計算與云端分析,可在10分鐘內完成結構安全評估。相較于傳統方式,巡檢效率提升80%,人力成本降低65%,且實現了全年無休的連續監測。這項技術創新為高拱壩工程運維提供了可復制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