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進入倒計時,一項填補我國空間站小型哺乳動物實驗空白的科學任務即將展開。此次任務將攜帶4只經過嚴格篩選的小鼠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為期5至7天的“小鼠空間環境適應性與應激響應研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為此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精密籌備,從300只候選小鼠中層層選拔出最適應太空環境的個體。
在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潔凈實驗室內,科研人員為小鼠搭建了模擬太空環境的訓練體系。實驗動物中心工程師王祎曦透露,選拔過程堪稱“小鼠版航天員考核”,300只候選小鼠需經歷60多天的多輪測試,重點考察生理指標、繁殖能力、運動協調性、空間記憶等核心素質。最終僅48只進入備份名單,僅有雌雄各2只的小鼠獲得“太空船票”。
體能測試環節中,科研人員啟用了特制的轉棒式疲勞儀。6只小鼠需在旋轉滾輪上持續奔跑,堅持時間最長者方可晉級。王祎曦工程師介紹,若所有小鼠同時掉落,則選擇最后脫棒的個體進入下一輪。這種設計能精準篩選出耐力最優的小鼠,確保其適應太空發射階段的劇烈震動。
抗眩暈能力測試則模擬了航天員的失重訓練。小鼠被置于高速旋轉的容器中,經歷橫向、縱向及正反向的持續轉動。科研人員通過監測前庭功能變化,篩選出對空間定向失衡無反應的個體。完成旋轉測試后,小鼠需立即通過“平衡木”關卡,進一步驗證其運動協調性。
此次實驗選用的小黑鼠屬于近交系品種,與常見的封閉群小白鼠形成鮮明對比。王祎曦解釋,近交系小鼠基因高度一致,實驗數據可比性強,能減少個體差異對研究結果的影響。這種特性使小黑鼠成為獲取一致性科學數據的理想選擇,盡管未來封閉群小白鼠也可能應用于航天實驗。
為保障小鼠在太空的生存質量,科研團隊設計了全流程監控系統。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方武介紹,小鼠將居住在特制實驗單元中,該裝置集成生命保障系統,確保從地面發射到空間站駐留期間的環境穩定。入軌后,實驗單元將轉移至飼養裝置,配備高清攝像頭實時傳輸畫面,地面團隊可24小時觀察小鼠行為。
在軌期間,航天員與地面科研人員將通過多維度視頻分析,研究失重、密閉環境對小鼠行為模式的影響。這項研究旨在掌握小型哺乳動物太空飼養的核心技術,揭示空間環境引發的應激響應規律。4只小鼠完成5至7天的太空駐留后,將隨神舟二十號飛船返回地球,接受后續的深入分析。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天達強調,此次任務構建了從地面準備到在軌實驗的全流程體系,為后續生物研究奠定了技術基礎。這項從“0”到“1”的突破,標志著我國在空間生命科學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