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低年級組)近日在羅馬尼亞皮亞特拉尼亞姆茨落下帷幕。這場匯聚全球21個國家110余名青少年選手的盛會,見證了中國代表隊的卓越表現——3枚金牌、2枚銀牌的優異成績,讓世界再次看到中國天文教育的蓬勃力量。其中,江蘇省揚州中學袁張航與江蘇省天一中學許益誠兩位少年雙雙斬獲金牌,為江蘇天文教育書寫了新的國際榮譽篇章。
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天文競賽之一,國際天文與天體物理奧林匹克競賽自2022年起增設低年級組(14至15歲),旨在通過理論筆試、觀測筆試、觀測實踐及團隊賽等多元環節,全面考察青少年在天文知識運用、星空識別、望遠鏡操作等方面的科學素養。本屆賽事特別設置跨文化團隊任務,將各國選手隨機分組完成天文探索挑戰,既考驗協作能力,也促進了文化交流。賽事期間的“文化之夜”活動,更讓年輕選手們在競技之余,通過互動游戲、傳統表演等形式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袁張航的奪冠之路始于一本《天文愛好者》雜志。小學五年級時,這本雜志點燃了他對星空的熱愛。為拍攝理想的天象照片,他可以端坐屏幕前數小時;為精進觀測技巧,他主動向專家請教;意識到理論重要性后,又四處搜集專業書籍自學。2023年,他在首屆江蘇省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中斬獲低年級組二等獎,從此堅定競賽之路。初中階段,他便萌生創辦天文社的想法,進入揚州中學后,這一夢想終于落地——2025年9月,在團委與地理組老師支持下,揚州中學天文社正式成立。社團通過定期活動、經驗分享會及線上社群,為成員提供觀測技巧指導與競賽資源支持,迅速成為校內天文愛好者的聚集地。
“競賽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同好者的精神共鳴。”袁張航感慨道。從省賽到國賽,從集訓到國際賽場,他與隊友同吃同住、并肩作戰,結識了來自全球的天文愛好者。這份跨越國界的友誼,在他看來比獎牌更珍貴。“天文研究需要動手觀測能力,也離不開物理、數學的邏輯推演。”他特別感謝學校陳健、顧佳佳兩位老師的指導,以及省隊領隊謝林燕老師在備賽期間的悉心陪伴,“是他們的支持讓我能從容應對挑戰。”
許益誠的摘金則書寫了無錫學子在國際天文賽事中的新歷史。這枚金牌不僅是天一天文社斬獲的第6枚國際獎牌,更讓無錫實現了該領域國際金牌“零的突破”。他的天文情結始于家中那臺專業望遠鏡——小學時,這臺設備是他最珍視的“伙伴”。2022年進入天一中學后,他加入沈新榮老師指導的天文社,系統學習天文知識。學校通過資優教育中心與社團活動,為他提供理論課程、實踐觀測等全方位支持;備賽期間,沈老師全程輔導,學校更免除他的后顧之憂。“從省賽到國際賽場,每一步都離不開社團的系統教學與學校的全力支持。”許益誠說。
談及賽事挑戰,許益誠坦言,天文奧賽對綜合能力要求極高:理論考試涉及天文、數學等多學科知識,實踐環節需在20分鐘內完成天體觀測與答卷,國際賽事還需用英文作答。“即使領隊老師將試卷翻譯成中文,最終答題仍需用英文完成。”這種高強度考驗,讓他深刻體會到天文研究的嚴謹性。未來,他計劃在天一中學提供的個性化成長平臺上繼續深耕,探索更廣闊的宇宙奧秘。
兩位少年的成功,既是個人堅持的成果,也是江蘇天文教育體系厚積薄發的體現。近年來,江蘇省天文學會聯合地方學會、中小學校,通過組織省級競賽、選拔優秀選手參加全國及國際賽事,逐步構建起“普及-選拔-培養”的完整鏈條。從課堂到實驗室,從社團到國際賽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星光的指引下,踏上探索宇宙的科學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