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想汽車起火事件引發輿論熱議,這場本可避免的危機,卻因后續回應與輿論走向,暴露出行業安全認知與責任擔當的深層問題。

事故發生后,理想汽車第一時間發布聲明,強調“車門正常開啟,全員安全撤離”。這本是危機應對中的常規操作,卻在傳播過程中被異化為“安全證明”——部分輿論將“能逃生”等同于“車輛安全”,甚至隱含“起火不可怕,只要人沒事就行”的邏輯。這種認知偏差,將汽車安全的標準降格為“不困人”,而非“不起火”。
真正的安全底線,本應是技術層面的主動防御。電池熱失控預警、高壓系統絕緣、防火阻燃材料、緊急斷電邏輯……這些才是車企應投入資源攻克的核心技術。若將安全標準僅停留在“逃生通道暢通”,無異于將消費者置于“被動求生”的境地,這與智能電動車“主動安全”的定位背道而馳。
更令人不安的是,事故后網絡上迅速出現針對車主的謠言。有聲音稱車主“明知故障未送修”“改裝小電瓶”“電池包磕碰”,試圖將責任轉嫁給消費者。盡管車主迅速辟謠,但謠言已如病毒般擴散,在評論區形成“二次傷害”。這種操作模式,與小米創始人雷軍曾批評的“黑水軍”手法如出一轍——通過制造輿論壓力,掩蓋產品可能存在的問題。

車企調查事故原因本無可厚非,但若初衷是“撇清責任”而非“改進產品”,則暴露出責任意識的缺失。在真相未明時,將矛頭指向消費者,不僅是對用戶信任的背叛,更是危機公關的短視行為。消費者選擇支持國產新能源,是基于對品牌的信任,而非成為“背鍋俠”或“宣傳工具”。
這場風波中,最刺痛公眾的是安全標準的滑坡。當車主開始練習“6秒逃生”,當“活著逃出來”成為最高期待,當責任被輕易轉移,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正在被消耗。技術可以迭代,但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需要付出更高代價。
汽車行業的進步,不應僅體現在續航里程或智能配置上,更應體現在對安全底線的堅守。消費者期待的,不是一場驚險的逃生表演,而是一輛從設計源頭就杜絕起火可能的車。唯有如此,行業才能真正贏得“出發吧,理想”的安心與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