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的審核反饋信息顯示,中郵證券另類投資子公司擬拓展業務范圍,引發市場關注。此前,該子公司申請材料經監管部門接收后,歷經8個月終于迎來反饋意見。監管層針對此次業務范圍調整,提出兩項關鍵要求:一是需詳細論證業務擴展的可行性,二是需說明現有人員配置能否支撐新增業務開展。
根據現行規定,證券公司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是參與科創板及部分創業板IPO保薦業務的前提條件。2024年5月新規實施后,另類子公司的投資邊界進一步拓寬,涵蓋非上市公司股權、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及衍生品等領域,同時獲準開展上市公司定向增發業務。中郵證券另類子公司目前僅限于創業板、科創板項目跟投,此次申請擴展業務范圍,折射出券商另類子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監管反饋意見聚焦兩大核心問題。其一,證監會指出中郵證券近年來保薦項目及跟投項目數量有限,且多為集團關聯方項目,要求補充論證業務擴展的可行性。其二,針對公司計劃在業務范圍擴大后配備7至10名員工的方案,監管要求詳細說明現有人員結構、兼職情況,以及新增業務后具體崗位安排,并評估人員配置能否保障子公司平穩運營。
2022年11月,中郵證券獲準設立另類投資子公司,但業務范圍受限。2025年2月,該公司提交變更業務范圍申請,直至近期收到監管反饋。此次反饋體現了監管層“放管結合”的審慎態度,既鼓勵創新發展,又強調合規管控。作為中國郵政集團絕對控股的證券子公司,中郵證券近年來依托集團資源強化“自營+協同”模式,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0.33億元,同比增長27.33%;凈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127.05%。不過,其投行業務發展相對薄弱,2023年以來僅完成2個股權融資項目。
從行業層面看,券商另類子公司已從單一的科創板跟投向多元化投資轉型。目前,另類子公司成為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開展直接投資的重要平臺,業務覆蓋股權投資、戰略配售、基金投資等領域。其中,股權投資業務成為發展重點,多家券商通過“投資+投行+投研”模式,加強對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服務。例如,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頭部機構通過“先股權投資,后戰略配售或保薦上市”的模式,完成多個投資案例。
然而,行業分化現象顯著。截至2025年9月,全行業107家券商共設立84家另類子公司,多數仍局限于“兩板”跟投業務。部分機構因較早切入股權投資領域,已形成成熟發展模式;另一些機構則處于前期投入階段,凈利潤尚未轉正。市場環境變化也促使券商另類子業務調整策略,2025年上半年證券業LP認繳出資金額為13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7億元有所下降。華西證券、國都證券等多家機構對旗下另類子公司進行減資,而財達證券等少數機構則選擇增資。
中郵證券董事長、總經理龔啟華此前公開表示,公司將通過差異化發展路徑打造特色精品券商。在投行業務方面,提出深化“投行+商行”“投行+保險”等協同模式,整合客戶信息、網點渠道及產品組合資源,同時強調打造承攬承銷、并購重組、財務顧問等核心能力,服務優質央企戰略客戶,形成專精的差異化競爭優勢。
業內人士分析,另類投資業務雖呈現多樣化趨勢,但國內機構仍集中于股權投資和不動產投資領域。隨著經濟轉型升級、資本市場開放及注冊制全面落地,特殊機會投資、境外投資、并購重組及REITs等業務將迎來發展機遇。不過,當前市場環境下,券商另類子業務更傾向于Pre-IPO策略,投資謹慎性提升,整體擴張步伐有所放緩。











